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造纸术

增加 5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造纸术 ''' 相传是由中国 [[ 东汉 ]] 时代的 [[ 蔡伦 ]] (63-121 年—121 年)所改良,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纸术被称为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 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转播的重要大发明。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提到“纸”从“糸”。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传播速度更便捷、传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所以说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
[[File:造纸术.jpg|有框|右|<big>造纸术</big>[http://dingyue.ws.126.net/9GB0oB7spoGeFCfJABLh8TumVpa30Rj4npuF5YrocWp0q1541464513864.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VTRGA020523UIBK.html 来自网易号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造纸术
 
[[File:造纸术.jpg|有框|右|<big>造纸术</big>[http://dingyue.ws.126.net/9GB0oB7spoGeFCfJABLh8TumVpa30Rj4npuF5YrocWp0q1541464513864.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VTRGA020523UIBK.html 来自网易号 的图片]]]
外文名称 papermaking technology
===改进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105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 [[ 树皮 ]] [[ 麻头 ]] [[ 敝布 ]] [[ 鱼网 ]] 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 [[ ]] ,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的发展史===
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 [[ 书写 ]] [[ 印刷 ]] [[ 绘画 ]] [[ 包装 ]] 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 [[ 脱水 ]] ,再经 [[ 压缩 ]] [[ 烘干 ]] 而成。中国是 [[ 世界上最早发明纸 ]] 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 [[ 麻质纤维纸 ]] 。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 [[ 养蚕 ]] [[ 缫丝 ]]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 [[ 丝绵 ]] 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 [[ 漂絮法 ]] ,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 [[ 石灰水 ]] [[ 草木灰 ]] 水为丝麻 [[ 脱胶 ]] ,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 [[ 植物纤维脱胶 ]] 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发明初期====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 [[ 树皮 ]] [[ 破布 ]] 。当时的破布主要是 [[ 麻纤维 ]] ,品种主要是 [[ 苎麻]]<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58284000 亚麻面料与苎麻面料的区别],知乎</ref>和 [[ 大麻 ]] 。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 [[ 佛教 ]] 同时由 [[ 印度 ]] 传入,后期用于 [[ 纺织 ]] 。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 [[ 檀木 ]] [[ 构皮 ]] (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 [[ 麻皮纤维 ]] 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 [[ 包装 ]]
====工艺流程====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 [[ 沤浸 ]] [[ 蒸煮 ]] 的方法让原料在 [[ 碱液 ]] 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 [[ 纤维帚化 ]] ,而成为 [[ 纸浆 ]]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 [[ 浆液 ]] ,然后用捞纸器( [[ 篾席 ]] [[ 捞浆 ]] ,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 [[ 湿纸 ]]
第四是 [[ 干燥 ]] ,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技术发展===
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 [[ 南北朝 ]] 时已经开始利用 [[ 桑皮 ]] [[ 藤皮 ]] 造纸。
====原料方面====
到了 [[ 隋朝 ]] 、五代时期, [[ ]] [[ 檀皮 ]] [[ 麦杆 ]] [[ 稻杆 ]] 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中, [[ 唐朝 ]] 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 [[ 竹纸 ]] ,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 [[ ]] 、加 [[ ]] [[ 涂粉 ]] [[ 洒金 ]] [[ 染色 ]] 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 [[ 腊笺 ]] [[ 冷金]]<ref>[http://www.cihai123.com/cidian/1025723.html 【冷金】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辞海之家</ref>、 [[ 错金 ]] [[ 罗纹 ]] [[ 泥金银加绘 ]] [[ 砑纸 ]] 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 [[ 宣纸 ]] [[ 壁纸 ]] [[ 花纸 ]] 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技术改进====
公元105年改进造纸后,造纸术就从 [[ 河南 ]] 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 [[ 陕西 ]][[ 洋县 ]] [[ 龙亭侯 ]] ,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 [[ 四川 ]] 。据蔡伦家乡 [[ 湖南 ]][[ 耒阳 ]] 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ref>[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03/s1c_bb04.html 缣帛],中国古代科技</ref>、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 [[ ]] 、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 [[ ]] 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 [[ 西汉 ]] 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 [[ 活动帘床纸模 ]] ,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 [[ 碱液蒸煮 ]] [[ 舂捣 ]] ,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 [[ 色纸 ]] [[ 涂布纸 ]] [[ 填料纸 ]] 等加工纸。
[[ 敦煌 ]][[ 石室 ]] [[ 新疆 ]][[ 沙碛 ]] 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 [[ 贾思勰 ]] 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 [[ 朝鲜 ]] [[ 越南 ]] ,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十世纪的 [[ 隋唐 ]] 五代时期,我国除 [[ 麻纸纸 ]] [[ 楮皮 ]] [[ 桑皮纸 ]] [[ 藤纸 ]] 外,还出现了 [[ 檀皮纸 ]] [[ 瑞香皮纸 ]] [[ 稻麦秆纸 ]] 和新式的 [[ 竹纸 ]] 。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 [[ 茎秆纤维 ]] ,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 [[ 欧洲 ]] 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 [[ 雕版印刷术 ]] 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因此兴起了 [[ 印书业 ]] ,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 [[ 硬黄 ]] ”、五代的 “ [[ 澄心堂纸 ]] ”等,还有 [[ 水纹纸 ]] 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 [[ 绘画艺术作品 ]] 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 [[ 淀粉糊剂 ]] [[ 施胶剂 ]] ,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
到宋代以后多用 [[ 植物粘液 ]] 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 [[ 杨桃藤 ]] [[ 黄蜀葵 ]] 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 [[ 纸币 ]] 。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 [[ 壁纸 ]] [[ 纸花 ]] [[ 剪纸 ]] 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 [[ 蜡笺 ]] [[ 冷金 ]] [[ 泥金 ]] [[ 罗纹 ]] [[ 泥金银加绘 ]] [[ 砑花纸 ]] 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有关造纸著作===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
如宋代 [[ 苏易简 ]] 的《纸谱》、 [[ 元代费 ]] 著的《纸笺谱》、明代 [[ 王宗沐 ]] 的《楮书》,尤其是明代 [[ 宋应星 ]] 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 [[ 造纸操作图 ]] ,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传播===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 [[ 朝鲜 ]] [[ 越南 ]] 随后传到了 [[ 日本 ]]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 [[ 高丽 ]] [[ 新罗 ]] 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110,8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