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物

增加 23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文彩物色。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 <ref>[http://cidian.kxue.com/ci/duzhi18.html 堵雉的解释],快学网</ref> 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於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3. 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严,銮 <ref>[https://www.zdic.net/hans/%E9%8A%AE 銮 基本解释],汉典</ref> 和虚卫。”
唐李延寿《南史·齐豫章王嶷传》:“ 嶷 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
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
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95725247 淘拍堂 | 浅述金石学],知乎</ref> 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 (18世纪)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716,2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