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灵渠

移除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灵渠 ''' :中国沟通 [[ 长江 ]] 水系和 [[ 珠江 ]] 水系的古运河。又名 [[ 湘桂运河 ]] 、陡河、兴安运河。在今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兴安县境内。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 [[ 秦始 皇33 皇]]33 年(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在当时是为了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此后就成为古代湖广连接岭南的重要水上枢纽,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 [[ 漓江 ]] ,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 它与 [[ 都江堰 ]] [[ 郑国渠 ]]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中文名 灵渠 建造时间公元前214年 建造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荣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建造者史禄 景点级别AAAA级 所属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1小时 门票价格50元/人 开放时间8:30-17:30 著名景点灵渠水街
==简介==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 运河 ]] ,显示了中国的智慧和伟力,显示出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先进的科技水平。 灵渠的开凿,连接湘、漓二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北接湖广、南连两粤的水运交通枢纽。从灵渠出发北上,进入湘江,经洞庭桂江入西江,在 [[ 广东 ]] 三水汇 [[ 珠江 ]] 。同时灵渠也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于是派遣50万秦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第一路人马在兴安县境内的 [[ 越城岭]](即镡城之岭)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瓯部落军队英勇顽强抗击,史称“ [[ 秦瓯之战 ]] ”。秦瓯之战的主要战场,就在越城岭一带。由于有越城岭的阻隔,无法运送军粮,秦军无法推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据要道,驻扎在今日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 [[ 秦城 ]] ”,“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眼见攻不下岭南,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 [[ 史禄 ]] 主持灵渠工程。史禄率十万之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灵渠修筑后,秦始皇竭全国之兵力,强征中原地区人民为兵卒前来与西瓯人交战, [[ 西瓯部落 ]] 寡不敌众,终于战败,秦瓯之战宣告结束。
灵渠分水由“铧嘴”、“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完成。铧嘴状如犁铧,故名。现存86米。铧嘴三面有 [[ 石堤 ]] ,一面紧接小天平,它的作用是把湘水切犁,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 [[ 漓江 ]] ,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铧嘴还可以起到缓冲水流,保护大坝的作用。大小天平建立在湘江上的拦江滚水坝上,一大一小,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 [[ 天平 ]] 。它的设计非常精巧。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124米;它组成人字形分水坝,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它们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 [[ 排洪防涝 ]] 。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所以它们获“天平”之美誉。大小天平有内外堤,内堤用条石铺成,外堤用巨石排成鱼鳞状(每块石头约四米见方,好几吨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中间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越过前边的方块巨石,顺坡而下,一碰到这层层鱼鳞石,就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它历经2000多年而依然稳固,就是一个证明。在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汽车,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等材料的情况下,工匠们能想出这些土办法操作,是很不容易的。
灵渠曾有36陡门,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 [[ 船闸 ]] ,被人们称为“船闸之祖”。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赞灵渠徒门:
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后人为纪念四位在灵渠修建和维修过程中的杰出先贤而设 [[ 四贤祠 ]] 。这四位先贤是 [[ 史禄 ]] [[ 马援 ]] [[ 李渤 ]] [[ 鱼孟威 ]] 。史禄当年受始皇派遣来到岭南,率十万之众,斩山通道,四经寒暑凿渠成功,成为灵渠的开创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大规模疏通渠道,加大航运量;唐代地方官李渤和鱼孟威在前代基础上加固堤防,增植船闸,完善了灵渠的通航设施。元代 [[ 黄裳 ]] 《灵济庙记》述:
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
浮加赋税冒功累民
   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    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
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 [[ 幽默 ]] ,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 [[ 贤者 ]] 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 [[ 秦文化广场 ]] 。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 [[ 书 ]] [[ 书]] [[ 书]] [[ 书]] [[ 草书 ]] 的演变历史。分开来看,“百龙路”的每一条龙,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合起来看,“百龙路”的群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
==详细工程构成==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 [[ 桥梁 ]] 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铧嘴===
[[File:铧嘴.jpg|有框|右|铧嘴[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9c249d2e31ade6fa0853e209e2a876af132921499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8.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 [[ 海洋河 ]] 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 [[ 光绪 ]] 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 ~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大天平、小天平===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 [[ 拦河坝 ]] ,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水利电力设计院 ]] 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 [[ 砂卵石 ]] ,7号孔布在河床,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渠系===
南渠全长33.15公里。可分为4段: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湾陡,长3.15公里,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渠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说的秦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开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临湘江,传说修筑时曾两次失败,到第三次将渠线移到飞来石左侧才得以筑成。第二段自大湾陡,穿过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岭[[太史庙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长0.95公里,水面宽6~13.5米,水深0.7~1.5米。这一段全线均为开挖的渠道,穿过太史庙山处深挖约30米,长300余米。这一段的开挖,工程十分艰巨。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桥]]有砚石水汇入,流经灵山庙,至赵家堰村附近汇入清水河,以下即称灵河。这一段长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扩宽而成的,同时增加了渠道的弯曲段,以减缓坡降。这一段水面宽7~15米,水深0.2~1.3米。第4段从清水河汇合处起,经鸾塘、车田、到灵河口汇入大溶江处止,通称灵河。长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汇入,水势增大,河面宽阔,水面宽25~50米,水深0.6~3米。这一段除[[黄龙堤]]附近曾开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为天然渠道。
=== 系===道南陡口底部高程为212.08米,汇入[[大溶江]]处的灵河口河床高程为181.82米,平均坡降0.91‰。严关干渠,自南渠4.97公里处(三里陡下游)分水,全长10公里,1952年建成。有莲花塘、仙桥两条支渠。1支渠在南渠2.23公里处分水;2支渠在渠田垌中间,1958年改建为排灌共用的渠道;3支渠自南渠3.1公里处分水,经大湾陡、塘市至界首镇大洞村,全长13.5公里,1956年建成。
南渠 全长33.15公里。可分为4段: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湾陡,长3.15公里,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渠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说的秦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开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临湘江,传说修筑时曾两次失败,到第三次将渠线移到飞来石左侧才得以筑成。第二段自大湾陡,穿过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岭太史庙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长0.95公里,水面宽6~13.5米,水深0.7~1.5米。这一段全线均为开挖的渠道,穿过太史庙山处深挖约30米,长300余米。这一段的开挖,工程十分艰巨。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桥有砚石水汇入,流经灵山庙,至赵家堰村附近汇入清水河,以下即称灵河。这一段长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扩宽而成的,同时增加了渠道的弯曲段,以减缓坡降。这一段水面宽7~15米,水深0.2~1.3米。第4段从清水河汇合处起,经鸾塘、车田、到灵河口汇入大溶江处止,通称灵河。长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汇入,水势增大,河面宽阔,水面宽25~50米,水深0.6~3米。这一段除黄龙堤附近曾开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为天然渠道。  渠道南陡口底部高程为212.08米,汇入大溶江处的灵河口河床高程为181.82米,平均坡降0.91‰。  严关干渠,自南渠4.97公里处(三里陡下游)分水,全长10公里,1952年建成。有莲花塘、仙桥两条支渠。1支渠在南渠2.23公里处分水;2支渠在渠田垌中间,1958年改建为排灌共用的渠道;3支渠自南渠3.1公里处分水,经大湾陡、塘市至界首镇大洞村,全长13.5公里,1956年建成。   北渠   全长3.25公里,开凿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自北陡向北,经打鱼村、花桥,至水泊村汇入湘江。宽10~15米。北陡口高程为211.8米,渠尾高程206.31米,平均坡降1.69‰。中段开挖了连续的2个S型渠段,以降低比降。
===泄水天平和溢流坝===
南渠0.89公里处,建有宣泄 [[ 洪水 ]] 的泄水天平。渠内水深超过泄水天平堰顶时,渠水即排入湘江。堰顶宽5米,用大条石砌筑,堰长42米,底宽17.6米。堰上原有石桥,解放后已改为钢筋混凝土人行桥。  南渠1.95公里处,与双女井溪相会,建有马氏桥溢洪堰,以宣泄双女井溪的洪水。堰顶宽4米,高1.5米,长19.5米,用大条石砌筑。清代初建时,堰上架设有人行石板桥,解放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南渠12.43公里处的溢流堰名黄龙堤,用大条石砌成,顶宽3.5米,堰长87.6米。  北渠0.21公里处的溢流堰称竹枝堰,堰宽8米,长15米,用条石砌筑。 [2]
南渠1.95公里处,与双女井溪相会,建有马氏桥[[溢洪堰]],以宣泄双女井溪的洪水。堰顶宽4米,高1.5米,长19.5米,用大条石砌筑。清代初建时,堰上架设有人行石板桥,解放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南渠12.43公里处的溢流堰名黄龙堤,用大条石砌成,顶宽3.5米,堰长87.6米。
 
北渠0.21公里处的溢流堰称竹枝堰,堰宽8米,长15米,用条石砌筑。
===水涵===
又称田涵、渠眼,或称塘孔。设于堤内,块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 [[ 洪武 ]] 二十九年(1396年), [[ 严震直 ]] 修渠时,建有灌田水涵24处。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陆续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进水闸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湾陡以上尚有7处,北渠有2 处。 ===陡门=== [[File:陡门.jpg|有框|右|陡门[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f03ad7c68be3a6846efe1b605e575f0a1329215606.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9.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 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杩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杩槎,由3条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编成的竹垫;陡簟,即[[竹席]])等组成。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门。水位增高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由于有了陡门这种设施,故能使灵渠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正如《徐霞客游记》中所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见其作用。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南陡 在南渠的渠口,解放后修葺加固,渠中增建一桥墩,上架水泥板,安上闸板。 马氏桥陡 在灵渠北路,解放后已几次改建。 大湾陡 在大湾陡村旁,今完好,只缺将军柱(陡门标)。 祖湾(阴湾)陡 在[[太史庙]]山西麓县物资局附近,今完好,因兴安县火车站改建抽水站蓄水池,已非原状。 太平陡 在[[铁路]]村东面便桥附近,解放前已毁。现只能略见陡堤残迹。 铁炉陡 在铁路村前二圣庙前,已毁,尚存少数陡堤石块及半月形陡堤残迹。 禾上(和尚、禾尚)陡 在铁路村附近,已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 三里(乌龟)陡 在三里陡村头三里桥下游约数米,解放前已毁。 印陡 在三里陡村旁洗衣码头边,已毁,残存半月形石基,尚存陡堤石数块。 大路陡 在霞云桥附近东北面,已毁,残迹旁尚留陡堤青石数块。 君嘉陡 在霞云桥村旁,民国35年(1946年)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及半月形陡堤残迹。 霞云(下营刀板)陡 在霞云桥村旁,已毁,尚存半月形陡堤残迹及青石数块。 黄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洗衣码头边,陡堤较大,大体完整,石块已残缺不全。 沙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大体完整。 门限(门坎)陡 在茄子塘西南对面北麓,陡堤较大,形迹尚存,石块已残缺不全。 十四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已毁一边,石块所存无几。 十五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形迹尚存,陡堤青石仅余数块。 十六陡(洗衣陡) 在东村北面,陡堤青石块大部分已缺。 十七陡(大虾蟆陡) 在东村北面八角亭桥下游,大体完整,解放后一度改为蓄水坝,引水碾米。 霞幔(小虾蟆)陡 在架枧田村东面,大体完整,有一边半月形石基已残。 新陡(晒谷陡) 架枧田村旁,陡堤完好,近陡农民常利用陡晒谷,并时加维修。 牛路陡(破陡) 在架枧田村下游,陡堤残破。 林山(灵山、云山)陡 在灵山村东面,陡堤大体完整。 星桥陡 在岩背村旁灵山桥上游数丈,陡堤石基大体完整。 竹头(竹根)陡 在六口岩(季家)村前,陡堤略有残缺,其特有的斜长石勘仍然可辨。 青石(青泥)陡 在严关六口岩村西黄龙堤北面,陡堤石基尚存,略有残缺。 小陡 在六口岩村西南,保存完整。 大陡 在六口岩村西南,距小陡150多米,已毁,南岸陡堤石基下部尚存,略见形迹。 古牛(牯牛)陡 在马头山东面,大体完好,解放后一度改作蓄水发电碾米堰坝,南岸石堤已非原状。 鸾塘(老滩、上陡)陡 在鸾塘村西南,已毁。 滑石(新滩、下陡)陡 已全毁,仅有青石数块留在原 处。
牛角(牛角湾)陡 已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留在渠中。
北陡 在湘漓乡分水村西南,原陡门全毁,1968年附近生产队在渠口筑坝拦渠造田,渠道遭破坏。1975年兴安文化馆在原渠口以下数十米重建北陡。
=== 门===(湾桥陡) 在观音阁南,已毁,遗址尚存。
[[File: 晒禾 门.jpg|有框|右|  在打鱼村后,已毁,仅留 门[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2-02-14/smallf03ad7c68be3a6846efe1b605e575f0a1329215606.jpg 堤青石数块于 图链接][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jingdianjieshao/1309.html 来自城市旅游网 图片 ]]]处。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  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杩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杩槎,由3条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编成的竹垫;陡簟,即竹席)等组成。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门。水位增高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由于有了陡门这种设施,故能使灵渠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正如《徐霞客游记》中所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见其作用。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南陡 在南渠的渠口,解放后修葺加固,渠中增建一桥墩,上架水泥板,安上闸板。  马氏桥陡 在灵渠北路,解放后已几次改建。  大湾陡 在大湾陡村旁,今完好,只缺将军柱(陡门标)。  祖湾(阴湾)陡 在太史庙山西麓县物资局附近,今完好,因兴安县火车站改建抽水站蓄水池,已非原状。  太平陡 在铁路村东面便桥附近,解放前已毁。现只能略见陡堤残迹。  铁炉陡 在铁路村前二圣庙前,已毁,尚存少数陡堤石块及半月形陡堤残迹。  禾上(和尚、禾尚)陡 在铁路村附近,已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  三里(乌龟)陡 在三里陡村头三里桥下游约数米,解放前已毁。  印陡 在三里陡村旁洗衣码头边,已毁,残存半月形石基,尚存陡堤石数块。  大路陡 在霞云桥附近东北面,已毁,残迹旁尚留陡堤青石数块。  君嘉陡 在霞云桥村旁,民国35年(1946年)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及半月形陡堤残迹。  霞云(下营刀板)陡 在霞云桥村旁,已毁,尚存半月形陡堤残迹及青石数块。  黄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洗衣码头边,陡堤较大,大体完整,石块已残缺不全。  沙泥陡 在茄子塘村旁,大体完整。  门限(门坎)陡 在茄子塘西南对面北麓,陡堤较大,形迹尚存,石块已残缺不全。  十四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已毁一边,石块所存无几。  十五陡 在茄子塘村西,陡堤形迹尚存,陡堤青石仅余数块。  十六陡(洗衣陡) 在东村北面,陡堤青石块大部分已缺。  十七陡(大虾蟆陡) 在东村北面八角亭桥下游,大体完整,解放后一度改为蓄水坝,引水碾米。  霞幔(小虾蟆)陡 在架枧田村东面,大体完整,有一边半月形石基已残。  新陡(晒谷陡) 架枧田村旁,陡堤完好,近陡农民常利用陡晒谷,并时加维修。  牛路陡(破陡) 在架枧田村下游,陡堤残破。  林山(灵山、云山)陡 在灵山村东面,陡堤大体完整。  星桥陡 在岩背村旁灵山桥上游数丈,陡堤石基大体完整。  竹头(竹根)陡 在六口岩(季家)村前,陡堤略有残缺,其特有的斜长石勘仍然可辨。  青石(青泥)陡 在严关六口岩村西黄龙堤北面,陡堤石基尚存,略有残缺。  小陡 在六口岩村西南,保存完整。  大陡 在六口岩村西南,距小陡150多米,已毁,南岸陡堤石基下部尚存,略见形迹。  古牛(牯牛)陡 在马头山东面,大体完好,解放后一度改作蓄水发电碾米堰坝,南岸石堤已非原状。  鸾塘(老滩、上陡)陡 在鸾塘村西南,已毁。  滑石(新滩、下陡)陡 已全毁,仅有青石数块留在原处。  牛角(牛角湾)陡 已毁,尚存陡堤青石数块留在渠中。  北陡 在湘漓乡分水村西南,原陡门全毁,1968年附近生产队在渠口筑坝拦渠造田,渠道遭破坏。1975年兴安文化馆在原渠口以下数十米重建北陡。  湾陡(湾桥陡) 在观音阁南,已毁,遗址尚存。  晒禾陡 在打鱼村后,已毁,仅留陡堤青石数块于原处。   何家陡 在花桥旁,尚存,陡堤石基已改公路桥墩。
===堰坝===
71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