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什米尔

增加 1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巴基斯坦管辖区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
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中国领土)、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 [2]
1947年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别独立时,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未获解决。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1949年划定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印度控制区。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两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为印度占领。
==历史沿革==
===早期===
克什米尔一词取自梵文。“克”的意思是水,“什米尔”是使之干涸之意,克什米尔谓水竭之地。它包括查谟、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吉尔吉特、罕萨、纳加尔以及 克什米尔谷地等七个地区。 [5]
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到了21世纪初,“克什米尔”已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尔谷地,海拔较低,土壤肥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风景如画,民风奇特,是该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而查谟的居民多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从文化习俗上来看,则与中国的西藏地区较为相近。
占有现今克什米尔一半土地的拉达克地区,文化主要受中国西藏影响,自十三世纪起,曾分别为中国的西藏政权和英国、印度控制。至今主权仍倍受争议。
1587年,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
克巴征服了克什米尔,将帝国的版图扩展到遥远的西北地方。阿克巴虽然是伊斯兰教徒,但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态度,宣扬各教平等。到了17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迎来了极盛时期,当政的皇帝奥朗则布四处征战,帝国疆域空前广大,但他放弃了原来的宗教宽容政策,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拆毁印度教的庙宇,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到了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莫卧儿帝国驻克什米尔的总督日益变得恣意妄为,激起了克什米尔人的反抗。在这一背景下,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于1752年出兵克什米尔,将其置于阿富汗的统治之下。 [6] 同一时期,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开始崛起,在1801年建立了锡克帝国,以拉合尔城作为首都。1819年,锡克帝国占领了富饶的克什米尔河谷,并将这一地区的查谟、蓬奇等地封给了古拉伯·辛格三兄弟。1834年,在锡克征服拉达克的前夕,拉达克王请求将本区域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英国人为了交好强大的锡克,拒绝了这一请求。拉达克王也派人到拉萨请求支援,但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拒之弗纳”。1840年,锡克帝国吞并了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6] 在1845年英国与锡克的战争中,作为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故意采取了许多错误的战略,配合英国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作为回报,1846年3月,英国政府与古拉伯·辛格签署了《阿姆利则条约》,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将英锡战争中获得的克什米尔地区卖给了后者,并册封后者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英国不干涉土邦的内部事务,但土邦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与其他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仲裁。条约并且规定,不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土邦不能随意改变现有的领土边界,英国和土邦之间有相互军事援助的义务。 [6] 1860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派军队攻占了吉尔吉特,从而使其统治范围基本上等同于今天所说的克什米尔地区。 [6] 1889年,英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成立了亲英的摄政委员会,这一地区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英国派驻的地区专员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联合对抗德国,英国和俄国达成了协议,把克什米尔地区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以割断克什米尔同中亚大草原的联系,使其更牢固地停留在南亚次大陆之中。一战结束后,英国宣布将权力归还给土邦大君,但是边境和重大行政事务的权力仍然保留在英国手中。在统治克什米尔的过程中,英国人同样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又开始扶持伊斯兰教势力,例如给一些部族长老以优惠待遇,允许穆斯林更多进入政府,以及组建主要由穆斯林构成的吉尔吉特特种侦察团。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6]
===近代===
1925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后一任大君哈里·辛格是在英国的扶持下上位的,上任后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教育改革措施。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克什米尔成立了穆斯林会议党、国民会议党等新的政治党派。穆斯林会议党与英属印度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于1906年)关系比较亲近,而国民会议党是从穆斯林会议党中脱离出来的,同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关系比较亲近。穆斯林会议党希望在英国撤退后加入穆斯林联盟建立的巴基斯坦,与联盟领袖真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会议党的领袖谢赫·阿卜杜拉是克什米尔威望最高的政治人物,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有着密切的关系。 [6]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3月,蒙巴顿就任印度副王,不久即提出了有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主要针对的是英属印度各省的划分,原则是依据多数居民的宗教归属,分别建立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6] 哈里·辛格大君在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邦内的穆斯林会议党主张加入巴基斯坦,并保证克什米尔仍然具有充分的自治权,谢赫·阿卜杜拉的国民会议党则主张加入印度。在这一背景下,查谟和克什米尔河谷地区的穆斯林起义决定性地改变了事态的进程。一方面,起义导致哈里向印度方面求援、申请加入印度,完全站到了印度教势力的一方,另一方面,起义的穆斯林武装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指挥,没有能够迅速控制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机场,从而印度方面可以迅速空运部队。尽管印度军队一开始遭到败绩,但随后很快控制了局势。巴基斯坦军队随后加入进来,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6]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
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6]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现状===
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7]
2008年7月,两国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并首次开通跨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11月,印度孟买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印指责巴境内组织有染,巴印关系骤然紧张。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间紧张形势有所缓和。
2009年,印总理辛格分别同巴总统扎尔达里和总理吉拉尼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不结盟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会晤。
2011年2月,两国外交部宣布重启对话进程,包括克什米尔、反恐、水资源等8个议题。3月,应印总理辛格邀请,巴总理吉拉尼赴印观看板球世界杯印巴间的半决赛,并与辛格会晤。7月,巴外长希娜和印外长克里希纳在新德里举行会晤。11月,两国总理在第17届南盟峰会期间再度会晤。印在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选举中投票支持巴。
2012年4月8日,巴总统扎尔达里以私人名义访印并会见印总理辛格,推动两国关系继续改善。2013年初,巴、印双方在克区控制线附近多次发生越境交火事件,巴、印各有多名军人死伤,对双边关系改善造成一定干扰。
2013年6月,谢里夫当选总理后,表示将致力于改善巴印关系。印总理辛格派特使访巴。同时,巴印双方在克什米尔争端等问题上的立场分歧严重。 [3]
==归属==
主词条: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 [8-9] 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8]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3/5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发生战争==
2019年2月26日,印度方面对外证实,当天凌晨印度空军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了空袭,空袭目标为“恐怖分子训练营”。印方称“大量恐怖分子”在空袭中身亡 <ref>[10https://news.sina.com.cn/w/2019-02-27/doc-ihsxncvf8231771.shtml 巴基斯坦怒了 环球网:猴神大叔能不能阻止战争?] , 新浪网,2019-02-27</ref>。  
==文学==
克什米尔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语言,它的文学历来受梵语、波斯语、乌尔都语文学的影响。13世纪宗教诗人希迪根特的诗作《伟大之光》是克什米尔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14世纪时,女诗人拉尔·塔德和努鲁丁的格言诗带有宗教色彩,宣扬人类友爱、社会平等和团结,揭露宗教的清规戒律和旧习俗的虚伪。15世纪时,有不少颂扬封建王公、反映社会风尚、描绘男女爱情生活的叙事诗,著名的有帕达沃达尔的《巴纳苏之死》、伯勒希斯德的《哀乐之传》、默赫索姆的《杰纳传》等。16至18世纪,抒情诗接近现实生活,表现真挚的爱情和离愁,其中著名的有16世纪的女诗人赫巴·卡杜恩和18世纪的诗人阿勒尼玛勒。
20世纪40、50年代,克什米尔发生新文化运动。诗人纳迪姆以及罗欣、拉希、伯勒米、阿尔默斯德·默吉布尔和皮拉加等人的诗歌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描绘了工农的生活,反对压迫和剥削。纳迪姆的《我的青春朝气勃勃》,拉希的《新的一天晨风》,伯勒米的《舞歌》,被认为克什米尔进步文学思潮的代表作。60年代的新老作家还写了大量“格吉尔”抒情短诗,或歌颂自由和劳动,或指责社会的弊病。这时期还有歌剧和诗剧的创作,著名的有纳迪姆和罗欣合写的歌剧《希玛尔和纳伽拉叶》,迦米尔的诗剧《太阳般的力量》。短篇小说直至40年代才开始创作,主要作家有阿赫德尔·莫希乌丁和纳迪姆等人。莫希乌丁著有短篇小说集《君子之交》。
齐柏林飞艇乐队创作的《kashmir》也是根据克什米尔地区当时的生活状况创作的。
 
==参考文献==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