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趁火打劫

增加 6,0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趁火打劫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57550/0/a8ad9413f263e783f7039ebd?fr=lemma&ct=single#aid=0&pic=a8ad9413f263e783f7039ebd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外文名to loot a burning house,汉语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ref>[http://www.zdic.net/cd/ci/12/ZdicE8ZdicB6Zdic81314286.htm 汉典“趁火打劫”引证解释 ]</ref>
而此计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商战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ref>邹浚智.”从军事到治安—三十六计".台湾:警大通识中心,2015,2</ref>
==成语相关==
【反义词】[[抚危济贫]]、[[除暴安良]]、[[劫富济贫]]
[[File:趁火打劫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57550/0/a8ad9413f263e783f7039ebd?fr=lemma&ct=single#aid=0&pic=3b6833f56ca26e65bc3109ba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成语释义===
2、“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日: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类钞之盗贼类之趁火打劫]]》)
[[File:趁火打劫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57550/0/a8ad9413f263e783f7039ebd?fr=lemma&ct=single#aid=0&pic=34bbf8cda3dd69110fb345b2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的要义]]
===成语辨析===
2. Troops are being deployed to help with rescue efforts and prevent looting. 部队被派出帮助营救和防止趁火打劫。
[[File:趁火打劫4.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57550/0/a8ad9413f263e783f7039ebd?fr=lemma&ct=single#aid=0&pic=61183b2d9279df74349bf7b1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之第五计==
===简介===
[[三十六计]]第五计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33619139507972&wfr=spider&for=pc 三十六计——趁火打劫] 2018年3月24日 - “趁火打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五计,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此计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ref>
赏析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夬 (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637344162721534&wfr=spider&for=pc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 2018年11月20日 -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讲讲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希望大家喜欢。 趁火打劫,意思就是趁别人家中起火,慌乱不堪,自顾不暇之际,去抢劫他家,乘机捞一把。在军事上理...</ref>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译文】当敌人遇到危难时,就要趁机出兵夺取胜利。这是一个强大者果断决断,抓住有利战机,制服敌人的谋略。这是从《周易》夫卦“刚决柔也”一语悟出的道理。
[[File:趁火打劫5.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57550/0/a8ad9413f263e783f7039ebd?fr=lemma&ct=single#aid=0&pic=6a22e8245736fb738744f9bc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按语】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ref>[https://www.zdic.net/hans/%E8%B6%81%E7%81%AB%E6%89%93%E5%8A%AB 趁火打劫的解释|趁火打劫的意思|汉典“趁火打劫”词语的解释] “趁火打劫”字的解释,成语解释,国语辞典,网络解释... 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ㄔㄣˋㄏㄨㄛˇㄉㄚˇㄐㄧㄝˊ 趁人之危,从中取利。《黄绣球.第三...</ref>
[[File:趁火打劫6.jpg|缩略图|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33619139507972&wfr=spider&for=pc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出处===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File:趁火打劫7.jpg|缩略图|[http://www.itfly.pc-fly.com/article/p-%E8%B6%81%E4%BA%BA%E4%B9%8B%E5%8D%B1%E7%9A%84%E7%94%9F%E8%82%96.html 原图链接]趁火打劫]]
==历史典故==
不久,[[晋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为[[晋怀公]]。
 
==视频1==
<center>
{{#ev:youku|XMTM5MDA3MDI5Mg|640|inline|趣味三十六计:05 趁火打劫 |frame}}
</center>
===三国时期战例===
只可惜,惠公本想“趁火打劫”于秦国,捞取些利益,却反遭兵败如山、自身不保,这也是他背信弃义、妄自尊大的必然结果。
 
==视频2==
<center>
{{#ev:youku|XMzg3Njc0MDM2OA|640|inline|从三国演义学会三十六计:趁火打劫 |frame}}
</center>
===清朝战例===
企业经营者离不开谈判,而谈判的特征之一是对抗性,谈判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争夺利益。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甚少,陷入危机,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摩根获得谈判成功,并从中赚了大钱。
 
==视频3==
===亚默尔慧眼发“瘟”财===
亚默尔慧眼独具,透过一则短讯发现了瘟疫流行的征兆,并预测到瘟疫流行给肉类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于是他趁火打劫,预先收购牛肉和生猪。在市场奇缺、价格猛涨时售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意思就是趁别人家中起火,慌乱不堪,[[自顾不暇]]之际,去抢劫他家,乘机捞一把。在军事上理解为:在敌方有内忧之时,就占领敌人的领土;在敌方有外患之际,则夺取敌人的百姓;在敌方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就可以把他吞并了。
 
趁火打劫之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此计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代玄藏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寺庙中投宿。这座庙上下房间共有七十多间,僧客二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倒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就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装老眼昏花,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方丈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机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
 
可晚上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悟空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禅院烧得通红,唯有唐僧和白马安然无恙。这时,正南面的一座山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妖怪与方丈素有交情,便去帮助僧人救火。妖怪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残壁,唯有方丈桌上有一青色的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彩光,打开一看,是一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没了,拿起袈裟,驾着黑云,回黑风洞去了。
 
我们可以看出,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的攻击敌人,从中取利。
 
此计的含义如下:
 
一、乘危取利。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获利的意图有关。正常情况下求利,当然满足不了贪婪者的胃口;而在对方危机时取利,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井下石]]。本来敌方已有危难,我方乘机再给它制造更大的危难,直至把敌方至于死地。
 
三、明助暗夺。敌方后院“起火”,我方装出“救火”的姿态前去凑热闹,这样即不会被敌方拒绝,也不会引起敌方的注意。在“救火”的过程中,我方便暗中捞取好处,或者在点“新火”。
 
四、入伙分利。火是别人放的,别人在趁火打劫,这时我方乘机插手,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论功分配。
 
趁火打劫这一计策,作为方法论,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矛盾双方的对峙,斗争之力量大小,决定各自内部的矛盾的状态。内部矛盾缓和,表现出本身力量的强大。内部矛盾冲突激烈,表现出本身力量由强变弱,此时就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如果矛盾双方的内部矛盾都是尖锐化状态,则双方本身仍处于対峙状态,就不会发生一方制服另外一方。只有一方内部矛盾缓和,[[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参考文献==
129,4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