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袁承业

增加 9,1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袁承业]]'''(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 浙江省]][[ 上虞县]] 人。中共党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期从事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研究,将氮芥结构引入氨基酸分子获得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后根据国家需要,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后结合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获得一批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2018年1月9日,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袁承业
| 图像 =
[[File:袁123.jpg|缩略图|袁承业| 居中|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930873178,2885100054&fm=26&gp=0.jpg 原图链接] [http://think.szonline.net/contents/20180115/2018012766.html 来自深圳热线 ]]]
| 图像说明 =
| 别名 =
| 出生日期 = 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
| 国籍 = 浙江省上虞县人
| 职业 =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知名作品 =
}}
==人物介绍==
*1924年8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
*1944-1948年,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习,迁返南京后毕业(现中国药科大学)。
*1951-1955年,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学习,研究生毕业,获化学副博士学位。
*1955-1956年,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6-196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3-1990年,中国化学会第廿一届、廿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2年,中国稀土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1982-1988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月9日,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ref>[https://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11132797/20180114/31955073.html 追忆“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 他生前常说这句话],中华网,2018-01-14 11:56:02</ref>
==科研成就=====科研经历===1958年建立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20世纪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外,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近年来从事氨基膦酸的不对称合成、官能团化膦酸的酶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他的研究生涯始于[[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着重于天然氨基酸撷抗物的设计与合成。他成功地将氮芥结构引入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衍生物成为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癌化学治疗剂。在多肽合成方面,以对硝基苯酯作为活化酯合成环肽。1958年开始,根据国家需要他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中国国防工业急需。其间所合成的P204、N235及P350均用于铀、钍生产。前两个品种国外虽有类似产品,但他在合成方法上作了重大改进,做到赶中有超,而P350 则是他们研制成功的结构有特色、性能优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8年)。他研制的萃取剂不仅类型齐全,而且品种系列化,能满足有关部门需要。为此,袁承业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奖章与奖状(1988年)。 在完成国防任务后,袁承业很重视将积累的经验用于经济建设。他多次参加由方毅副总理主持的包头、金川及攀枝花三大有色金属基地的科技攻关会议,并积极承担任务。如P507类萃取剂,国外60年代就有报道,但受到合成方法的限制,长期未见用于生产,袁承业的研究组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问题,使中国P507的工业应用较国外同类产品早5~6年,并将它应用于单一稀土的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和钴镍的萃取分离。在[[贵金属萃取分离]]方面也取得成果(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中取得重要成果的荣誉证书,1986年)。以后又在P507的合成方法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0年)。他们还利用N503的结构特点,从[[氢氟酸体系]]中分离铌、钽及从废水中萃取回收苯酚及其衍生物,后者对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P501在双氧水电解残液纯化中的应用对简化工艺,改善操作条件均有意义(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 袁承业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并能总结规律,善于用基础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他在拥有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后认为,萃取剂分子中取代基的极性效应、空间位阻及溶解度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 年)。以后,他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处理萃取剂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并阐述于与徐光宪教授等合著的《稀土的溶剂萃取》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0年第二次印刷)。该书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 年),在萃取剂化学方面,他发表学术论文146篇,获美国专利两件。袁承业被选为国际专业学术刊物《Solvent Extraction and Ion Exchange》(Marcel Dekker)编委。 根据在磷型萃取剂的合成方法及结构与性能研究方面的积累,结合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发展规划,袁承业和他的同事们又继续在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结构方面开展基础性及应用基础性的研究。他们研究成功氨基膦酸及磷肽的多种简便合成方法,对这类化合物的手性合成也获得开创性成果。继而,他们又在多官能团膦酸衍生物的合成策略方面作了多途径的尝试,取得很好的结果。如所预测,三氟甲基的引入对提高有机磷化合物,特别是磷酰基杂环的生物活性有显著效果。此外,他们还对含磷酰基的氮酸硅酯与烯炔的分子内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并与相应的硝酮与烯炔的环加成反应作比较,对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反应定量关系研究中的取代基极性与空间参数作了考察。这些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已完成及在研基金课题8项,其中“含磷的碳环及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列为“八五基金重点项目”,已通过基金委专家组验收,评为优秀。在有机磷化学方面已发表论文106篇,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24名。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他们的工作受到同行的重视,袁承业当选为国际有机磷化学方面两种主要专业学术刊物《Phosphorus,Sulfur and Silicon》(Gordon and Breach)及《Heteroatom Chemistry》(John Wiley)的编委并被聘为最近六届(1983,Nice,France;1986,Bonn,FRG;1988,Tallin,USSR;1992,Toulouse,France;1995,Jerusalen,Isreal;1998,Cincinnati,USA)国际磷化学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为解决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他于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苹取研究组与合作者成功研制出结构有特色、性能优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剂P350,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与合作者完成了P507萃取剂的研制,并用于经济建设,他于70年代解决了P507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问题,使我国P507的工业应用较国外早五六年。同时,将它应用于单一稀土的生产及钻镍分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后又在合成方法上作了改进,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创造了条件,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他领导的研究组成功地用萃取法解决了三废治理中的分离问题,分别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提出萃取剂分子中取代基的极性效应、空间位阻及溶解度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处理苹取剂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和他的研究生研究成功氨基膦酸及磷肽多种合成方法,对它们的不对称合成也获得开创性成果。<ref>[http://www.cas.cn/zt/rwzt/2019qmj/ycy/201904/t20190401_4687234.shtml 功名留千古 风德昭后人],中国科学院网,2019-04-01</ref> ===学术论著=== 他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杂原子化学》、《磷、流与硅》、《溶剂萃取与离子交换》任编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上。 ===荣誉表彰===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视频 == 袁承业院士——上海有机所<center>{{#iDisplay:e0512wbolrx|480|32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化学家]][[Category:中 國共產黨員国人]]
5,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