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華陽國志

增加 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华阳国志》</big>'''又名《华阳国记》,地方志著作,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 [[ 大同志 ]] ,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
该书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典籍简概==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 [[ 《尚书·禹贡》 ]] :“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北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
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割据巴蜀的 [[ 公孙述 ]] [[ 刘焉 ]][[ 刘璋 ]] 父子、 [[ 刘备 ]][[ 刘禅 ]] 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这部分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
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
北宋学者 [[ 吕大防 ]] 在《华阳国志·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
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写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
国内学人对《华阳国志》的研究,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停留在史料的引用上。从20世纪初至1979年,对《华阳国志》的研究比较缓慢,因为《华阳国志》自问世至20世纪前的一千六百多年间,竟未出现过一本注释,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整理研究的专著。也就是说,对《华阳国志》的研究,确切地说是从20世纪开始的,但是前80年的研究速度相对缓慢,而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不多。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有著名学者朱士嘉对《华阳国志》版本的研究论文《华阳国志版本考略》,有著名学者 [[ 顾颉刚 ]] 写于40年代的《<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所记蜀国事》,有姚思廉《<华阳国志><晋书·地理志>互勘》等等。
而这一时期,对《华阳国志》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他着手搜集资料并对《华阳国志》进行校勘、标点、考证、注释、辑佚等一系列工作,并于1961年就完成了初稿。
特别是《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91年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一等奖,1993年又荣获全国首届国家图书奖。
另外还是在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重来之《常璩与<华阳国志>》。进入21世纪,对《华阳国志》整理和研究的专著有200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汪启铭、赵静合著的《华阳国志译注》以及2008年巴蜀书社出版的由 [[ 刘重来 ]] [[ 徐适端 ]] 主编的《<华阳国志>研究》,并出现了大量与《华阳国志》有关的学术论文。
除此之外,另有大量硕士生论文以《华阳国志》为题材,不乏见解独到、颇见功力之作。《华阳国志珍本汇刊》第一次将《华阳国志》历代重要版本以及辑佚、校勘成果加以汇编,并以影印的方式出版,这既便于保存各种珍贵的版本,又有利于今人和后人能够参校各个版本作进一步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尚书·禹贡》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所以这部书名为《华阳国志》。这部书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可以这样认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 [[ 宋神宗 ]] 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在成都做官时,曾经刊刻过这部书。吕氏刻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他为这书写的序现在还保存下来。南宋李𡉙在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又刻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明清以来刊印《华阳国志》都用这个本子为祖本。但是李𡉙这个本子的原刊本流传不广,明朝钱叔宝曾经抄写过它,《四部丛刊》曾影印流传。
清朝顺治年间, [[ 冯舒 ]] 又抄录过这个本子,后来为校勘学家顾广圻所得,并加以雠校,孙星衍曾经倡议刊印。当时四川人廖寅表示愿意刻印这本书。因为他是蜀人,便让他刻了,这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题襟馆本。《四部备要》就是用这个本子排印。上世纪初成都志古堂还翻刻过这个本子。
===通行本===
《华阳国志》·十二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晋常璩撰。璩字道将,江原人。 [[ 李势 ]] 时官至散骑常侍。《晋书》载劝势降桓温者即璩,盖亦谯周之流也。《隋书·经籍志》霸史类中,载璩撰《汉之书》十卷,《华阳国志》十二卷。《汉之书》,《唐志》尚著录,今已久佚。惟《华阳国志》存,卷数与《隋志》、《旧唐志》相合。《新唐志》作十三卷,疑传写误也。其书所述,始於开辟,终於永和三年。首为《巴志》,次《汉中志》,次《蜀志》,次《南中志》,次《公孙刘二牧志》,次《刘先主志》,次《刘后主志》,次《大同志》。大同者,纪汉、晋平蜀之后事也。次李特、雄、期、寿、势《志》。次《先贤士女总赞论》,次《后贤志》,次《序志》,次《三州士女目录》。宋元丰中,吕大防尝刻於成都,大防自为之序。又有嘉泰甲子李序,称吕刻刓阙,观者莫晓,所谓尝博访善本以证其误,而莫之或得。因摭《两汉史》、陈寿《蜀书》、《益部耆旧传》,互相参订,以决所疑。凡一事而前后失序、本末舛迕者,则考正之;一意而词旨重复、句读错杂者,则刊而去之。又第九卷末有 附记,称“李势志传写脱漏”,续成以补其阙。则是书又於残阙之馀,李 为之补缀窜易,非尽璩之旧矣。 刻本世亦不传,今所传者惟影写本。又有何钅堂《汉魏丛书》,吴琯《古今逸史》及明何宇度所刊三本。何、吴二家之本,多张佳允所补江原常氏《士女志》一卷,而佚去《蜀中士女》以下至《犍为士女》共二卷。盖 本第十卷分上中下,钅堂等仅刻其下卷也。又惟《后贤志》中二十人有赞,其馀并阙。 本则蜀郡、广汉、犍为、汉中、梓潼女士一百九十四人各有赞。宇度本亦同。盖明人刻书,好以意为刊削。新本既行,旧本渐泯,原书遂不可觌。宇度之本从 本录出,此二卷偶存,亦天幸也。惟 本以序志置於末,而宇度本升於简端。考 序,称首述巴中南中之风土;次列公孙述、刘二牧、蜀二主之兴废,及晋太康之混一,以迄於特、雄、寿、势之僣窃;以西汉以来先后贤人,梁、益、宁三州士女总赞,序志终焉。则序志本在后,宇度不知古例,始误移之。又《总赞》相续成文,序亦与序志并称,互别为一篇,而 本亦割冠各传之首,殊不可解。殆如毛公之移《诗序》、李鼎祚之分《序卦传》乎,今姑从 本录之,而附著其改窜之非如右。其张佳允所续常氏士女十九人,亦并从何钅堂、吴琯二本录入,以补璩之遗焉。
目前因研究《华阳国志》产生的专著有任乃强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和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
4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