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祐

增加 5,4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人物简介==
=== 出生背景===
李祐的外祖父阴世师,隋末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幼子李智云被阴世师所杀,年仅十四岁。阴世师、骨仪又让京兆郡访李渊家族的五庙墓葬所在并发掘;李渊入长安后,亦以阴世师、骨仪等拒义兵为由将其杀害,故阴氏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
 
李祐正是出生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具体的出生年月史书无载,墓志所载享年业已失考,但是其生年的上下限可以判断。现已知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生于620年(武德三年),又根据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墓志所载其死于武后686年(垂拱二年),死时六十二岁可知,李贞生于624年(武德七年)。
 
李祐是唐太宗第五子,故其乃李泰之弟,李贞之兄,其生年应在620年-624年之间。
=== 少年历宦===
625年(武德八年),唐高祖诏封其为宜阳郡王,虚封食邑四千户 [2] 。
 
次年,即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登基称帝,遂改封李祐为楚王 [3] 。
 
628年(贞观二年正月),封燕王 [4] ,并拜为同州刺史。不久,改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但是,无论是同州刺史还是幽州都督,李祐都没有去藩地。在此后直至636年(贞观十年)的八年时间里,又多次担任幽州都督。
 
636年(贞观十年)正月,改封齐王 [5] ,拜为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 [6] 。
 
638年(贞观十二年),因为生病滞留长安,一直到641年(贞观十五年),才前往齐州封地 [7] 。
  累授方镇长庆元年(821年)六月,李祐出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绥银宥(治今陕西靖边北)节度使。 [16] [20] [21] 长庆四年(824年)三月,李祐在塞外筑乌延、宥州 [22] 、临塞、阴河、陶子等五城,以防备吐蕃。又因党项常常侵扰边境,便于芦子关(今陕西靖边县天赐湾乡楼关梁)北的木瓜岭修筑军营,据守要道,完善了边境的防御体系。 [23] 宝历元年(825年),李祐入朝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卫大将军 [24] )。次年五月,因吐蕃入侵,出任泾州刺史、泾原(今甘肃泾州)节度使。 [25-26] 讨平沧景宝历二年(826年),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 职。次年,朝廷举兵讨伐,但战事拖延日久。太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新任横海节度使傅良弼在赴任途中逝世,朝廷命李祐出任检校户部尚书、沧州刺史、沧德景节度使(横海节度使),参与平定沧景之乱。 [27] [24] 太和三年(829年)正月,义成军的行营兵三千人在调防禹城的途中溃乱叛变,李祐与天平军节度使崔弘礼合力将其诛杀 [28-29] 。事后,崔弘礼借天平军二千人予李祐,以助其平叛 [29] 。二月,李祐率诸道行营兵击败李同捷,“尸藉十余里” [29] ,趁胜进围德州(今山东陵县)。 [30] 四月,李祐攻拔德州,城中将士三千人逃奔镇州。李同捷致信李祐,请求投降。李祐将李同捷的降书上奏朝廷。 [31] 惊变病薨沧州平定后,谏议大夫柏耆奉诏前来安抚行营将士。柏耆喜欢张大自己的声威,用威严钳制诸将,诸将已深恶痛绝。李同捷请降后,李祐派大将万洪暂镇沧州。柏耆怀疑李同捷请降有诈,便率数百名骑兵赴沧州,寻找借口诛杀万洪,然后将李同捷及其家属一并带往京城。 [32] 李祐听到柏耆擅杀万洪的消息后,大为吃惊,病情自此加重。唐文宗得知后说:“李祐如果死了,就是柏耆把他害死的。”太和三年五月十八日(829年6月22日),李祐病逝 [1] ,获赠司徒 [3] 。文宗旋即赐已被贬为循州司户的柏耆自尽。 [33-34] 主要成就编辑屡伐叛镇:李祐本为淮西牙将,他骁勇善战,深受各路官军忌惮 [4] 。 [5] 后为唐邓随节度使李愬计擒,受其厚待。 [7] 他建议李愬袭取蔡州,最终活捉叛军首领吴元济,平定淮西。 [11] [12] 元和十三年(818年),随李愬征讨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破平卢军于鱼台(今山东鱼台) [18] 。大和二年(828年),李祐出任横海节度使,参与讨伐叛乱的沧景留后李同捷。 [27] [24] 至次年二月,李祐率军击败李同捷,进围德州(今山东陵县)。 [30] 四月,德州被攻陷,李同捷投降,沧景之乱平定。 [31] 完固边防:任夏绥银宥(治今陕西靖边北)节度使期间, [16] [21] 李祐筑乌延等五城,以防备吐蕃。又于芦子关(今陕西靖边县天赐湾乡楼关梁)北的木瓜岭修筑军营,以防御党项侵扰。他的这些举措,完善了边境的防御体系。 [23] 人物评价编辑吴秀琳:公(李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 [35] (《资治通鉴》引)李昂:自元戎环壤,王旅进攻,卵窥危巢,飙振槁叶。动必乘彼机会,退皆扼其咽喉,故戴义启入郛之殊庸,李祐展下城之胜略,累稔逋寇,一朝削平。此诚天人合符,中外叶力,永言勋效,无忘寤思。 [36] (《平李同捷德音》)刘昫:①王沛之擒僚婿,李祐之执贼渠,皆因事立功,转祸为福。智则智矣,仁者不为! [37] (《旧唐书》)②淮、郓砥平,义将输诚。 [37] (《旧唐书》)王安礼:淮西之叛,非有险固可负,特以兵利卒顽,奕世擅命,然必有裴度之谋,(李)光颜之忠,李愬、李祐之勇,为之裨辅,引天下方镇屠之,顾犹假以岁月而后得志。 [38] (《续资治通鉴长编》引)轶事典故编辑李祐嫁女李祐显贵之后,许多公卿大臣都向其女求婚,李祐一一拒绝。一天,李祐大宴幕僚,声称要为女儿择婿。大家都认为他一定是选中了哪家名门贵族。待到开宴时,还寂然无声。酒至半酣,李祐领出一个坐在末座的将领,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还没有成婚,今日我便把爱女托付于你。”当即为二人举行了婚礼。后来,有人问李祐这么做的原因,李祐回答:“我常见那些有地位的人喜欢和望族缔结成亲,可大族的 失信弟们长期习染于荒淫奢侈,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凭自己的韬略才干才得到今日的位置,自己选择女婿,何必要高攀追求虚名呢?”听到此话的人都认为李祐见识卓越。 [39] 胆落温御史李祐入朝时,向朝廷进奉马一百五十匹(一作二百五十匹 [40] ),唐敬宗拒而不收。侍御史温造闻讯后,在紫宸殿弹劾李祐违法进奉,请按法治罪,敬宗下诏释免。事后,李祐对人说:“当年我率军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都未胆祛,今天在温御史面前竟魂飞胆破了。唉,这真是令人畏惧啊!” [41-42]
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