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巴金故居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故居历史
  该建筑始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后回国,不久病死。这处房产则一直委托丹麦人史宾伯照看,1950年至1955年曾作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1955年史宾伯经手租于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同年9月巴金从霞飞坊(今淮海坊)59号迁入此处,作为寓所。现为“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参观。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1950年代,巴金在这里接待了学者萨特、波伏瓦,还有朋友沈从文、曹禺、柯灵、唐弢等。“文革”时,妻子[[萧珊]]去世,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br> 。自1923年春至上海,巴金在沪数次迁居,这里是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也是他最幸福、安稳的家。
==组成部分==
4,5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