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移除 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罗共“九大”后,'''齐奥塞斯库'''重新审视罗共历史上的冤假错案,通过拨乱反正和批判乔治乌-德治个人迷信,为“大清洗”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凝聚了党心、民心,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声望。
在以'''齐奥塞斯库'''为核心的罗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胜利完成。由于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大大改变了罗马尼亚的面貌,罗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工业不发达和农业落后的典型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和处于全面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工业农业国。20世纪60年代末,齐奥塞斯库主张高速度、高积累(把国民收入的30%以上作为发展基金)、高指标的发展国民经济,提出到20世纪末把罗马尼亚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从罗共“十大”至“十二大”,先后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1976年~1980年、1981年~1985年),力图为在罗大体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实践证明,罗共的这些理论、计划和设想是不符合罗的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因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计划难以完成,经济陷入困境。1972年7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前夕,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委提出了“四年半完成五年计划”的倡议,并得到齐奥塞斯库的支持。对此,党内是有不同意见的,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就公开提出“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张,结果与齐奥塞斯库发生矛盾。由于罗共与前苏联及其他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一样,长期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观点,在这一时期,罗马尼亚经济虽然暂时取得了某些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了一些提高,但从长远后果来看,却埋下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的祸根,使国家经济非但不能协调,反而日益走上恶性循  环的道路。到了70年代后期,这种恶果逐渐表现出来。8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经济困难持续多年不见好转,而'''齐奥塞斯库'''坚持在十年内还清所有外债,罗为了偿还外债,严格限制进口,极力增加出口,并用大批农副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还债,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肉、蛋、奶等基本食品短缺,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至1989年3月,罗马尼亚终于还清外债,人民却为此“勒紧了十年的裤腰带”。党内和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1982年12月在罗共全国代表会议上,'''齐奥塞斯库'''也曾公开承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提出要“消除已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失调”。但齐强调罗不存在改革问题,坚持其2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是正确的,继续推行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行高速度、高指标的发展方针,同时批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倒退、是回到资本主义的老路。80年代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西方在全球竭力掀起反共狂潮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加紧对罗马尼亚施加压力,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罗因对改革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的关系也日趋冷淡,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由于齐奥塞斯库的政策失误,大搞个人迷信和家族统治,导致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引起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不满,工人罢工事件和反齐传单时有出现。
1,9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