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雁门关

增加 28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位于 [[ 中国 ]][[ 山西 ]] [[ 忻州 ]] [[ 代县 ]] 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File:雁门关.jpg|缩略图|居中|10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
==建设沿革==
<p style="text-indent:2em;"> [[ 赵武 ]][[ 灵王 ]] 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 [[ 李牧 ]] 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ref>[http://www.yanmenguan.cn/situ/read/id/251.shtml 雁门大记事] ,.雁门关景区官网 . 2015-12-30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汉高祖 [[ 刘邦 ]] 时期,匈奴围 [[ 韩王信 ]] ,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
[[File:雁门关1.jpg|缩略图|雁门关1]]
<p style="text-indent:2em;"> [[ 汉武帝 ]] 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 [[ 汉武帝 ]] 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 [[ 卫青 ]] [[ 霍去病 ]] [[ 李广 ]] 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 [[ 李广 ]] 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p style="text-indent:2em;">汉元帝时, [[ 王昭君 ]] 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 唐书·地理志 ]] 》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p style="text-indent:2em;">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 [[ 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 杨业 ]] 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p style="text-indent:2em;">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 [[ 杨业 ]] 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 [[ 朔州 ]] 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p style="text-indent:2em;">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p style="text-indent:2em;">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 [[ 吉安 ]][[ 侯陆 ]] 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9月, [[ 中国 ]] 共产党党为了团结抗日,派 [[ 周恩来 ]] [[ 彭德怀 ]] [[ 彭雪枫 ]] 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 阎锡山 ]] 会晤。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10月18日,在 [[ 阎锡山 ]] 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p style="text-indent:2em;">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f>[http://www.sx.chinanews.com/54/2013/0723/20.html 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 ,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 . 2015-12-29 </ref>
==地理环境==
===位置===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 [[ 山西 ]] 北部的 [[ 代县 ]] 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气候===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 [[ 李牧 ]] ,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p style="text-indent:2em;">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马公杀虎处===
<p style="text-indent:2em;"> [[ 马公 ]] 是明代镇守雁门关的马姓官员。古代雁门关道两侧时有老虎出没,屡屡伤及百姓。当时马公的弟弟念及民生,自荐除虎害,却被虎所害。马公兄承弟志,终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祥和。为纪念马公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曰"马公杀虎处",且归葬其弟于碑侧。<ref>[http://www.yanmenguan.cn/enjoy/read/id/256.shtml 马公杀虎处] ,雁门关官网 . 2016-01-3</ref>
===前腰铺驿站===
===雁门关分道碑===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分道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是 [[ 中国 ]] 现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规则碑"。
<p style="text-indent:2em;"> [[ 乾隆 ]] 盛世之际,雁门关道南段原有的一条路已无法满足往来车辆的通行需求。于是代州知州只好另开车道,立碑示众。碑文曰"雁门关北路紧告山崖,往来车辆不能并行,屡起争端,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势,于东路另开车道,凡南来车辆于东路行走,北来车辆由西西路径由,不得故违",从而合理地分开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这碑文正是当时"关道"繁忙程度的真实写照。<ref>[http://www.yanmenguan.cn/enjoy/read/id/254.shtml 雁门关分道碑] , .雁门关官网 . 2016-01-3 </ref>
===雁门关长城===
===古雁门关===
<p style="text-indent:2em;">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17]
===关城===
===勾注祠===
<p style="text-indent:2em;">勾注祠旧址在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环抱,又称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庙。庙建门厅,有前过厅院,后过厅院,以及正殿、碑殿、经楼、钟楼, [[ 晋咸宁 ]] 元年立勾注碑。宋时因祈雨屡有灵应,册封顺应侯,有五崇极碑记。金、元又累封佑顺公、广佑灵应王。 [[ 明洪武 ]] 初年改称山神庙,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灵泉7眼。
===孙传庭墓===
<p style="text-indent:2em;"> [[ 孙传庭 ]] 墓位于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占地7000平方米,冢高4米周长约22米。四周红墙环绕,遍植苍松翠柏,有响堂、墓碑等,砖墁甬路,旁列石人、石马、石猪、石羊,前建牌坊。墓毁"文革",存清刑部员外郎冯云骧撰《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暨配冯淑人张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于6块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详载其生平事迹。[17]
[[File:雁门关6.jpg|缩略图|雁门关6]]
===云际泉===
<p style="text-indent:2em;">泉旁曾建有楼亭,池中刻九石龙泄水,亭上书匾"九龙亭",所以民间俗称九龙泉。
<p style="text-indent:2em;">2009年6月,云际泉这一千年古泉在旧址上被重新掘出,虽出水量不比从前,但仍为雁门关之难得胜景。清代曾任福建布政使的代州人 [[ 冯云骧 ]] 留有《过雁门云际泉亭》四首诗作,刊于泉旁,以飨游人。<ref>[http://www.yanmenguan.cn/enjoy/read/id/259.shtml 云际泉] , 雁门关景区官网 . 2015-12-30</ref>
===明雁门关===
<p style="text-indent:2em;">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东陉关因位处勾注山之东,即陉岭之东而名。《 [[ 唐书·地理志 ]] 》载:"雁门关有东陉关、西陉关。"唐宰相杜佑曾云:"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东陉关跟西陉关同建并重。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瓮城===
===东城===
<p style="text-indent:2em;">东城位于关城城廊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正德年间翻修。东城为大砖城,《 [[ 雁门关地理总考 ]] 》载:"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据山,无壕堑,垛口六百。东西城门二,曰雁门,曰雁塞。"南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西城===
<p style="text-indent:2em;">址关城城廊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 [[ 雁门关地理总考 ]] 》载:"石城高一丈五,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1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1座。城顶建威远楼1座,俗称"雁月楼",明 [[ 嘉靖 ]] 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17]
[[File:雁门关7.jpg|缩略图|雁门关]]
===天险门及雁楼===
[[File:雁门关8.jpg|缩略图|雁门关]]
===雁门关长城===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 [[ 李景元 ]] 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观音殿===
==历史价值==
<p style="text-indent:2em;">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引自《吕氏春秋》) ,有"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飞狐古道)、勾注为之首"的说法。《 [[ 战国策 ]] 》记载:" [[ 张仪 ]] 说燕王:赵王欲并代,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 《 [[ 史记 ]] 》记载:"赵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 [[ 史记·赵世家 ]] 》记载:"赵有代勾注之北"。 自战国时期的 [[ 赵武灵王 ]] 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p style="text-indent:2em;">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ref>[http://www.yanmenguan.cn/situ/read/id/247.shtml 雁门概况] , 雁门关官网 . 2015-12-29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 [[ 中国 ]] 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隃,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 [[ 山西 ]] 内三关。历称勾注塞、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 [[ 中国 ]] 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ref>[http://www.wanfangdata.com.cn/local/toCatalog.do?gazetteers_id=fz201204169 雁门关志] , 万方数据 . 2016-01-5 </ref> 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p style="text-indent:2em;">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 [[ 山西 ]][[ 吕梁 ]] 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交通信息==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