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哥德

增加 25 位元組, 4 年前
简介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虽然不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那样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会制度为中心,认为人们只有在为集体福利而积极劳动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思想比较开阔、积极。歌德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粒小珍珠,曾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爱。明白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会使人更加喜爱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24岁的歌德因公去维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5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表现的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使他名噪一时。《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歌德出生于1749年8月28日,逝世于1832年3月22日,他对世界文学宝库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国文艺界都举行纪念活动。
 
[[Category: 文学家]]
3,8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