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藍鯨

增加 10,292 位元組, 4 年前
[[File:藍鯨.jpg|400px|缩略图|右|藍鯨[http://www.oceanseeds.org/zh/2017/11/%E8%97%8D%E9%AF%A8%E5%B0%8F%E7%9F%A5%E8%AD%98/ 照片來自]]]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與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直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片海域中藍鯨的數量都相當多。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的獵殺使牠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的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頭之間,並分布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

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頭(範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之前大為減少(大約各只有2,000頭)。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演化歷史==
藍鯨屬於鬚鯨科,這個科的成員還包括座頭鯨、塞鯨、布氏鯨與小鬚鯨。鬚鯨科被認為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鬚鯨小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對於鬚鯨科的成員何時彼此分離演化還未知。

雖然藍鯨通常被歸類在鬚鯨屬,但也有學者將牠歸類在單型屬-藍鯨屬(Sibbaldus)中,不過這種分類方法並沒有被其他學者接受。DNA序列分析顯示,藍鯨比其屬中的其他物種在種系上更接近座頭鯨和灰鯨。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可以證實這種關係的話,將有把鬚鯨重分類的必要。

==特點==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也是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一般体长为22-33米,体重为150,000-18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

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

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平均长度约25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左右。雌鲸大于雄鲸,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蓝鲸背鳍小,高约0.4米,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千米/小时(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千米/小时(3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100升美国加仑)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千克。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食物來源==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5吨食物。摄食时游速2-6千米/小时,洄游中5-33千米/小时,被追逐时最大20-48千米/小时。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

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

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呼吸==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

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

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中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它潜水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分布==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

分布的国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贝宁、百慕大、[[巴西]]、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智利]]、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加蓬、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日本]]、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秘鲁]]、[[菲律賓]]、皮特凯恩、[[葡萄牙]]、留尼汪岛、俄罗斯联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英国]]、美国、乌拉圭、西撒哈拉、[[葉門]]。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哺乳類動物]]
[[Category:鯨豚]]
15,8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