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陶渊明

移除 1,194 位元組, 5 年前
百科化 調整錯誤的語法
|諡=靖節先生
|朝代=晉朝人
|image=Tao Qian.jpg
|box_width=210px
|籍貫=潯陽柴桑
|work=《五柳先生傳》、《歸去來辭》、《[[歸園田居]]
》、《桃花源記》、《[[陶淵明集]]》等}}
[[File:HK Museum of Art TST Figure 陶淵明 Tao Qian and son.JPG|thumb|200px|《陶淵明攜子》塑像]]'''陶淵明'''({{bd|不详約352或365<ref name=宋書/>或369年||427年|catIdx=T}})<ref>{{cite book |author=龔斌 |chapter=〈前言〉|title=《陶淵明集校箋》 |date=2011-09|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location=上海 |language=zh-cn|isbn=978-7-5325-6032-5}}</ref> ,({{fact|出自易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一名'''潛''' ({{fact|出自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fact|一說[[东晋 |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刘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ref>陶渊明:《五柳先生傳》</ref>,私諡'''靖節先生'''<ref>《陶徵士誄》</ref>。[[潯陽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ref>{{Cite web|url=http://www.xingzi.gov.cn/xingzi/check.asp?nid=108975|title=星子县政府网——陶渊明故里在哪里?}}</ref>)人。[[東晉]]、[[劉宋]]的文學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孫,父、祖皆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東晉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擔任高官,曾任彭澤令,但因厭惡當時的政治,做了80餘日就辭職歸故里。
==人物生平==
[[File:九江市陶渊明石像.JPG|thumb|right|300px|九江市[[庐山市]]陶渊明石像]]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姑丈羅遵士,娶陶茂女。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第四女<ref>{{cite book |author=龔斌 |chapter=〈附錄四〉|title=《陶淵明集校箋》 |date=2011-09|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location=上海 |language=zh-cn|isbn=978-7-5325-6032-5}}</ref>。幼年生活貧困,勤於學習,對於諸子百家群書都有所涉獵。
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因與上層失和,毅然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0_08/24/2208613_0.shtml|title=金庸详解“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 |accessdate=2010|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 =zh-cn}}</ref> ,回家(從此時開始「五斗米」成為生活必需花費的薪資的代名詞),從[[晉安帝]][[义熙 (东晋)|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_(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
在今[[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鎮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淵明墓。九江市有新立的巨大陶渊明石像。
==思想==
陶淵明在青年時期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入世抱負<ref>{{cite book |author=龔斌 |chapter=〈前言〉|title=《陶淵明集校箋》 |date=2011-09|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location=上海 |language=zh-cn|isbn=978-7-5325-6032-5}}</ref>。
三十歲時陶淵明先後入了[[桓玄]]([[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勤王的僚屬,但是後來桓玄篡晉,他又加入了[[劉裕]]討伐桓玄的義軍幕府(公元404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ref>{{cite book |author=龔斌 |chapter=〈前言〉|title=《陶淵明集校箋》 |date=2011-09|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location=上海 |language=zh-cn|isbn=978-7-5325-6032-5}}</ref>,他意識到了劉裕也非真心匡復晉室,遂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辭去彭澤令以避覆滅之禍,作《歸去來兮辭》{{wikisource|歸去來辭並序}} 以明志(見《歸去來兮辭》第一段最後一句為「撫孤松而盤'''桓'''」,第二段最後一句為「樂夫天命復奚'''疑'''」,各綴最後一字成'''桓疑''')。
公元420年劉裕篡晉<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B%E6%9C%9D#.E5.8A.89.E8.A3.95.E7.AF.A1.E6.99.89</ref>後,在貧困躬耕中隱居的陶淵明,以隱喻手法寫下了《桃花源記》{{wikisource|桃花源記}} 表達對此事最大的譴責,「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感嘆暴秦雖然酷虐,此時尤過於秦亂,所以聞者皆歎惋,在《桃花源詩》首即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點明其意。
進入[[劉宋]]之後,陶淵明貧病加劇,江州刺史[[檀道濟]]去勸他棄隱出仕,但是他不受餽贈,不為所動,就是不放棄他隱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風範(因為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俱在東晉為官,如同[[張良]]其家五世相韓,之後一生為韓報仇)。正如他詩作:「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他的後半生,正實踐著他入劉宋後所改的名—'''潛''',一生遂潛龍勿用了!
陶潛《桃花源記》對現實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桃花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ref>{{Cite book|author=郭少棠|title=旅行:跨文化想像|location=北京|publisher=北京大學出版社|date=2004|page=167}}</ref>
陶淵明曾經説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千字文》中也有「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的格言。
===辞赋===
[[File:Tao Yuanming (Long Corridor).JPG|thumb|[[颐和园]][[长廊]]彩绘:渊明爱菊]]
《感士不遇賦》并序、《閑情賦》、《歸去來兮辭》并序。
===文===
*另有女兒數名。
=== 薪水換算===
{{Template:Unreliable_sources}}
*陶淵明當時候放棄的縣官工作,經網友換算單位後可以達到現代的月薪一百三十多萬(台幣)。<ref>[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23557 陶淵明「五斗米折腰」多狂?]陶淵明「五斗米折腰」多狂?下腰爽拿130萬...但他卻隱居聞菊 胖丁呷麵/真新鎮K歌王 大檸檬</ref>
*《[[五柳待訪錄]]》,2017年[[林秀赫]]出版的歷史小說,從武人的角度重新詮釋陶淵明。
== 注釋参考文献==
{{Reflist}}
==参考文献==
{{Portal box|中国|詩歌|文学|人物}}
*[http://www.learn-chinese.org/classicalpoetry1/taoqian/guiyuantian/gui01.htm 归园田居] 陶潜, 中华文化研习中心
*{{Cite book|author=吳仁杰|title=陶靖节先生年谱}}
*孟二东译注 《[[陶渊明集]]注》 ISBN 978-7-80626-064-7.
*[[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专集之九十六》,《[[饮冰室合集]]》12
==研究書目==
{{Sisterlinks|author=yes|commons= Category:Tao_Yuanming|d=Q314210}}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集》
*[[鍾嶸]]:《[[詩品]]》
*[[蕭統]]:《[[昭明文選]]》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201-229。
*{{Cite book|author=李長之|title=陶淵明傳論|location=天津|publisher=天津人民出版社|date=2007}}
*{{Cite book|author=田曉菲|title=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location=北京|publisher=|date=2007}}
*蔡宗齊著,[[金濤]]譯:《[https://www.box.com/s/f9wz54mvn4zrhm6d2ism 陶潛作品中“命”的視角與隨之而變化的人生畫面]》,載章培恒編:《中國中世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下冊,頁936-972。
{{Authority control}}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