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祖光

增加 9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吴祖光'''(吴召石、吴韶)(1917-2003),当代 [[ 中国 ]] 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 [[ 江苏 ]][[ 常州 ]] 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
==人物经历==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 [[ 武进县 ]] 。一九一七年四月出生于 [[ 北京 ]] 。父亲吴瀛是做官的,但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学读书时,他不仅初试文学习作,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散文,而且被京剧艺术的特殊魅力所吸引,跑戏园,捧"戏子",沉醉其中,不自觉地接受了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仅一年即应戏剧家余上沅之邀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校长室秘书,后任国文及中国戏剧史等课的教师。从此与在该校任教的剧作家曹禺结识。到 [[ 南京 ]] 半年后,"七七"事变起,学校内迁,历驻 [[ 湖南 ]][[ 长沙 ]] [[ 四川 ]][[ 重庆 ]] [[ 江安 ]] 等地。就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此剧在前后方以至 [[ 香港 ]] 广为演出,颇受赞誊。这鼓舞作者选择了剧本写作为终身职业。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十年间,吴祖光共创作了十一部话剧,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贡献取得了他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会现实的发展和作者不断加深的生活体验,推动着他的艺术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变化。吴祖光的话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抗战初期,他激于高昂的爱国热情,写出了《凤凰城》、《[[孩子军]]》和《正气歌》,这是第一个阶段。此时,他不论取材于现实,还是取村于历史,着眼点都是表现当前这场抵抗外敌、保卫祖国的民族斗争。四幕剧《凤凰城》是根据 [[ 东北 ]] 抗日义勇军 [[ 苗可秀 ]] 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有些场面写得引人入胜、生动感人。但初试戏剧之笔,在剧情结构、人物描写以至语言的提炼上都还不够熟练,有些地方还生硬地套用着他从戏园里学来的旧剧手法。而此时国难当头的观众首先要求的是鲜明的抗日主题和爱国激情,因此,剧作引起了强烈反响。独幕儿童剧《孩子军》(一九三九年)继续着《凤凰城》的主题,描写的是沦陷区小学生当抗日孩子军的故事。
===建国后===
[[File:1 28-3-329-143773 20030410145734.jpg|缩略图|右|[http://image2.sina.com.cn/ent/h/2003-04-09/1_28-3-329-143773_20030410145734.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2.sina.com.cn/ent/h/2003-04-09/1_28-3-329-143773_20030410145734.jpg 图片来源于原图]]]
1949年后吴祖光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 牡丹江 ]] 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黑龙江垦区)劳动。
1960年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央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任编剧,写有《武则天》、《凤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剧目。1979年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粉碎四人帮以后,写了京剧《红娘子》和话剧《闯江湖》,都颇受欢迎。他是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1960年回北京实验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京剧剧本,所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文革"后,吴祖光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f>[http://www.readers365.com/Writer/83819.htm 吴祖光(1917.4.21— )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现当代作家词典,2017-02-10</ref>
20世纪60年代吴祖光作品,198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为彩色舞台艺术故事片。
五代时,流落江湖的好汉 [[ 郑恩 ]] 路经蒲城县,因偷西瓜,遭到看瓜女陶三春的痛打。赵匡胤见她才貌出众,从中撮合,郑恩与 [[ 陶三春 ]] 订下姻缘。
[[ 周世宗 ]] 柴荣登基后,封 [[ 赵匡胤 ]] 为南平王,郑恩为北平王,并恩准郑恩与三春完婚。三春自别后也日夜思念郑恩,钦差要她进京完婚,她不穿凤冠霞帔,骑一头小毛驴,领弟弟 [[ 陶虎 ]] 赶往京城。他们来到汴京城外十里堡,遇到赵匡胤和郑恩派出的大将高怀德。高怀德乔装成红胡子响马,扬言要陶三春做他的压寨夫人。陶三春闻言大怒,与之交手,经过一番酣战,陶三春击败了"响马"。高怀德在无奈之中,吐出了真情。陶三春闻讯后,怒火中烧闯入皇宫,欲找郑恩算账。
[[File:02110033ymgr.jpg|缩略图|右|[http://wenhui.whb.cn/u/cms/www/201807/02110033ymgr.jpg 原图链接][http://wenhui.whb.cn/u/cms/www/201807/02110033ymgr.jpg 图片来源于原图]]]
郑恩见陶三春闯入金殿,悄悄躲藏起来。柴荣见三春目无朝纲,命[[御林军]]将她拿下,御林军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将高怀亮也被打得一败涂地。柴荣只得命赵匡胤连夜去找郑恩,给他们成婚。
成了革命遗孤的青年吴瀛,1914年随母亲庄还女士从湖北到北京投奔黎元洪和舅父都肃政史庄蕴宽,被任命为京都市政督办公署坐办(相当于今北京市政府秘书长),时年仅24岁,具体主管着大量北京市政方面的工作,包括监管住在紫禁城尚未搬走的逊帝溥仪,与北洋政府高层关系密切,人脉丰沛。
吴瀛与 [[ 毛泽东 ]] 缘自"李氏芋园"
吴瀛之所以接待毛泽东,有双重原因,一则"驱张运动请愿团"总代表、毛泽东的班主任、湖南长沙师范教员易培基是他早年在湖北方言学堂英文系的同班同学;二则更重要的是,学生代表毛泽东带来了一份重要托请--长沙"李氏芋园"女主人吴琴清和丈夫李青崖的重托。
[[ 吴琴清 ]] 是吴瀛大姐,其夫 [[ 李青崖 ]] 是长沙一位器重毛泽东的法文老师。 据《毛泽东与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所载,"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毛泽东匆匆往李氏芋园赶路,走进南门口,通过大古道巷,到了天心阁脚下,再往北走,就到了 [[ 浏阳 ]] 门正街。来到一个黑漆的院门前,门顶上有'李氏芋园'四个字,[[ 毛泽东]] 走了进去。这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几栋楼台馆舍,颇为精巧,园内亭阁花榭,池塘假山,显得十分玲珑雅致。前些年这里建了一个'衡萃'女校。如今学校迁出去了,这里就做了第一师范和别的几个学校教师的公寓。毛泽东知道,住在这里有这样几位先生,修身教师杨昌济,历史教师黎锦熙,国文教师袁仲谦,数学教师王立庵,以及校长张干,学监主任方维夏和教育实习主任徐特立等"。
==家庭成员==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