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趵突泉

增加 26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结构特色==
趵突泉是公园内的主景, [[ 泉池 ]] 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
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 [[ 金线泉 ]] [[ 漱玉泉 ]] [[ 洗钵泉 ]] [[ 柳絮泉 ]] [[ 皇华泉 ]] [[ 杜康泉 ]] [[ 白龙泉 ]] 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
 其中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 [[ 李清照 ]] 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因有文集《 [[ 漱玉集 ]] 》而得名,泉北的李清照纪念堂正是为纪念这位著名的词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园的南大门,布置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门上的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一点也不为过<ref>[http://www.sohu.com/a/339022152_493404 走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看漱玉泉的诗词美景!],搜狐,2019-09-05 21:52</ref>。
趵突泉边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ref>[http://travel.iqilu.com/xinwen/shandong/2015/1125/2613756.shtml 济南:飞雪之中赏泉景 趵突泉“云蒸雾润”醉游人],齐鲁网,2015-11-25 09:17:11</ref>。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 [[ 乾隆 ]][[ 皇帝 ]] 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 [[ 北京 ]] 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2元一大碗。
==地质公园==
位于 [[ 山东省 ]][[ 济南市 ]] 旧城区西南部、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约17万平方米的面积上,散落着28处名泉。其中: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等名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
2012年以来,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启动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期间,历经天下第一泉5A景区创建和相关景区合并等变化,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的步伐未曾停止,先后通过省国土资源厅批复资格、通过《济南趵突泉泉群省级地质公园规划》专家评审等程序<ref>[http://news.dahe.cn/2016/09-06/107448090.html 济南趵突泉泉群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大河网,2016年09月06日17:59</ref>。通过4年努力,圆满完成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建设,2016年8月18日顺利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验收,2016年9月5日揭碑开园。
==古人记载==
[[ 北魏 ]][[ 郦道元 ]] [[ 水经注 ]] 》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金代诗人 [[ 元好问 ]] 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他描写这处泉水的七律《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在《 [[ 齐州二堂记 ]] 》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见,“趵突”这一称谓当时还只是在民间流行,它很可能就是一个象声词,类似“噗嘟”、“咕嘟”等等,以描摹泉水汹涌喷薄的声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 赵孟頫 ]] 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
清朝 [[ 刘鹗 ]] 《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 历城县志 ]] 》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著名文学家 [[ 蒲松龄 ]] 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清代 [[ 康熙 ]] 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如上所示,历代文化名人诸如 [[ 曾巩 ]] [[ 苏轼 ]] 、元好问、赵孟頫、 [[ 张养浩 ]] [[ 王守仁 ]] [[ 王士祯 ]] 、蒲松龄、 [[ 何绍基 ]] [[ 郭沫若 ]] 、启功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泉的形成==
“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趵突泉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 [[ 文字 ]] 记载的 [[ 历史 ]] ,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 [[ 春秋 ]] 》上就有“ [[ 鲁桓公 ]] 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命名秩事===
·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 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 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 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而相对的, 与趵突泉同时出现于《左传》一书的“华泉”, 却有正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宋代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起了个有深度的名字——“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汉代王充在《论衡·是应》中解释道:“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 济南人却不买账——因“槛泉”之称太雅, 百姓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老百姓仍叫它“爆流泉”。
“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 高或至数尺, 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 之泉。”在这里,曾巩第一次将泉名写作了“趵突”。他起“槛泉”一名虽然没得到济南人的认可, 但他以“趵突”二字记音却得到了肯定。
==主要景点==
===柳絮泉===
为金代《 [[ 名泉碑 ]] 》、明代晏璧《 [[ 七十二泉诗 ]] 》和清代郝植恭《 [[ 七十二泉记 ]] 》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
===老金线泉===
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 [[ 吴曾 ]] 在《 [[ 能改斋漫录 ]] 》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 年[[ )江苏 ]] 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
===金线泉===
泉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 [[ 大理石 ]] 砌成。
有诗云: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 [[ 汉白玉 ]] 栏杆。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 [[ 漱玉集 ]] 》就此泉命名,这位词人的故居也在此称为“漱玉堂”。
有诗云: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琼琚。
明代诗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了这么一句:马蹄踏破迸飞泉。这一句浓缩了一个悲壮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也正是马跑泉之名的来源。
相传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围攻济南。时任济南知府的 [[ 刘豫 ]] 摄于敌威,企图降金,遭到部将关胜等人的强烈反对。关胜骁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在金兵的重围中救出刘豫的儿子。金兵屡攻济南不下,便用各种手段向刘豫劝降。在金人的软硬兼施下,刘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敌人,并设计杀害关胜。他下令关胜出城作战,等他战的人困马乏欲拨马回城时,又下令关闭城门,还让城上守兵乱箭齐发。关胜身中数箭,眼睛也瞎了,仍坚持杀敌,誓死不降,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战马见主人被杀,痛悼主人,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泉水涌出,人们从此便把此泉称为马跑泉。
有诗云: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尚志堂===
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系于清 [[ 同治 ]] 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该堂曾刊刻《 [[ 十三经注疏 ]] 》、《 [[ 石徂徕来先生集 ]] 》、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
===泺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ref>[http://www.mafengwo.cn/poi/33581900.html 泺源堂],马蜂窝</ref>。这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 [[ 娥皇 ]] [[ 女英 ]] 。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 [[ 吕洞宾 ]] 。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 年—1073年 )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
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 [[ 历山 ]] ”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当然是从 [[ 孟浩然 ]] 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此联为济南 [[ 回族 ]] 书法家金棻所写。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白雪楼===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 [[ 李攀龙 ]] (1514-1570 年—1570年 ),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719,0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