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釜底抽薪

增加 3,1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釜底抽薪计谋分析==
 
釜底抽薪与扬汤止沸是同义语,但意思却有所不同。扬汤止沸是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恶化,这是暂救一时的治理办法。釜底抽薪则是预防事件爆发和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治本的办法,用来比喻对事情应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釜底抽薪之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以作战的是勇气:土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消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金底抽薪之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准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路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釜底抽薪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指不直接与其正面的锋芒对抗,而是从其侧面或幕后下功夫,从根本上减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此计的含义如下:
 
一、先治其本。事物都分为“标”(枝节、表面)和“本”(根本、基两个方面。要彻底解决问题,应当先治本后治标。
 
二、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
 
三、攻心夺气。古人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借的就是一股士气。士气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我们不能或者不愿与敌人拼实力时,可以转而攻气,使敌人气虚、心乱、气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
 
四、[[以柔克刚]]。硬碰硬如两虎相斗,最终会两败俱伤。不妨用软的来制服硬的。用柔和的办法制服刚强的敌人,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不论在情场、商场、战场,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不计其数。
 
==视频==
<center>
百家讲坛
{{#iDisplay:qq.com/x/page/f0802fw1sdy |640|380|qq}}
釜底抽薪
</center>
==三十六计==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