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尾区

增加 2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马尾区.jpg|400px|缩略图|右|[http://img1.gtimg.com/house_fuzhou/pics/hv1/222/31/1944/126416727.jpg 原图链接][https://fz.house.qq.com/a/20151015/043537.htm 来自腾讯网图片]]]''' 马尾区 ''' 隶属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距市区约20公里, 东望台湾,南抵粤桂,北达浙赣,闽江下游北岸,位于“金三角”经济圈。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海洋性气候明显。马尾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贸易港口、著名的侨乡、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中法海战的古战场。
西周时,境内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属东冶。东汉时属侯官。晋代属原丰县。从隋代至清末,属闽县。民国时期,归闽侯县管辖。
==历代管辖==
 
唐乾元元年(758年),长乐郡改为福州,领闽县、侯官等8县。闽县设115乡,今马尾地区部分归闽县晋安乡,部分归闽县安仁乡。晋安乡设合浦里(今闽安、亭头)、海滨里(今英屿、东岐、长安)、海畔里(今琅岐);安仁乡设胜残里(今马尾)。
1984年4月在马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后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国后至90年代末全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和罗星街道,总户数4.41万户,人口15.5万人。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科技园。
 
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保税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运营。
 
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闽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
 
1993年1月1日,马尾区与福州开发区“两区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行政机构。
 
1995年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为罗星街道。
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三镇,面积从原来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274平方公里,区内的福州港于1996年8月经交通部批准作为海峡两岸定点直航试点口岸。
2000年琅岐设立经济区。
 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个村。据区国土资源局统计  
2006年末全区土地面积189.96平方公里。
 
至2006年末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两镇,全区户籍人口9.26万人,12个社区,35个村委会。
==地理位置==
 
马尾位于东经119°37′,北纬25°29′,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
==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总趋势呈西北高(海拔标高500~800米),东南低(海拔标高1~10米)。海拔标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占73.18%,海拔标高10米以下平原区占16.82%。琅岐镇则为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白云山海拔标高275米,平原区海拔标高1.5~3.5米(海拔标高,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
==气候特征==
 
马尾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19℃,境内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降雨量约1382毫米。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迳流量611.35亿立方米。区内气候类型较为复杂多样。由于区内背山、面水、近海,太阳辐射条件和受季风环流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多样的局部地区气候特色。一般可分为山区气候型(亭江镇西北部山区)、城市气候型(罗星街道)、平原气候型(马尾镇青洲、快安)、海岛气候型(琅岐)和沿海气候型(亭江镇南部)。形成这些类型的主要因素有:琅岐镇海岛气候主要受海洋性影响;罗星街道城市气候主要受人工下垫面的影响,亭江西北部山区气候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
==民族分布==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引进的各类人才增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少数民族人口随之不断增加。1997年,全区总共154956,其中,汉族154623人,占人口总数的99.79%;少数民族有蒙族7人、回族48人、藏族2人、苗族5人、白族1人、壮族23人、满族26人、侗族3人、瑶族1人、土家族14人、高山族4人、畲族179人、布依族1人,13个民族共计314人。
==交通运输==
2016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27公里;2016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13.38亿元,增长10.2%;全年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92631万吨公里,增长2.2%;公路客运周转量49839万人公里,下降28.9%;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7420002万吨公里,增长13.5%;福州港货物吞吐量11812.10万吨,增长4.0%;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0.77万标箱,增长9.9%。对台货运量249.2万吨,增长4%。“两马”航线运行626航次,运送旅客2.08万人次。[4]
===陆路运输===
 
民国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开始筹建福(州)马(尾)公路。民国19年,福州市段(南门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处削低望楼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从中岐(马尾旧镇)直通罗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线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福州至马尾公路改建成一级公路。104国道福州至马尾段总长19.3公里,路基宽23米,横断面采取中间分隔,上下分行,主车道各宽7.5米,路面为碎石铺底,沥青混凝土铺面,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10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1995年5月,马尾君竹至长安段公路按一、二级标准进行拓宽改建,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宽24米,横断面采取中间分隔,上下分行,主车道宽8米。1997年建成通车。
===水路运输===
 
马尾港航道属河海相通航道,自马尾至福州万寿桥为闽江内河航道,马尾至闽江口入海处为通海航道。
境内水稻种植历史逾千载。籼、粳、糯齐备。古时,因受自然条件和农艺技术的制约,生产率低,多数水田只种单季,少数平原洋田只以间作方式种植双季水稻。单作亩产不及10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稻的单作亩产仍停留在100~200公斤之间。1951年马尾一带有水田7755亩,其中三成地种双季稻,全年总产量1040.9吨,每播种亩平均产量仅103.2公斤。
 
===工业===
 
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2.63亿元,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1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4.14亿元,增长8.0%。
===文化体育===
 
2016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剧场、剧院2个,收藏文物741件,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6.2万册。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62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2016年马尾综合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投用,成功承办首届全国青运会男篮赛事,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完善。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迳流量611.35亿立方米。
===土壤资源===
 
土壤有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和水稻土等5种。
===植物资源===
 
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接处,种类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榕树、相思树等。
===马尾船政文化游===
 
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公园为基础,由“两园两馆一船坞”组成。
===船政学堂===
 
作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创建先进教育制度的科技专科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2004年以来,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景点有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海博广场、船政轮机车间、一号船坞、绘事院、船政精英馆、梅园监狱、英领事分馆等,中外游人与各界人士在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们的足迹,领略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中国著名诗人陈运和在祖母杨纪文家马尾寻找往事、采风。同时,马尾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科技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们旅游的极好去处。
==城市排名==
 
2018年10月,马尾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69名。
2018年10月,马尾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88名。
 
==视频==
 
===<center> 马尾区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20180505《锦绣中国》福建-福州马尾</center>
 
<center>{{#iDisplay:l0645h4ezz9|650|480|qq}}</center>
 
<center>福建马尾船政景区</center>
 
<center>{{#iDisplay:x3002yaapvl|650|480|qq}}</center>
 
<center>福建省福州市马尾罗星塔和船政文化</center>
 
<center>{{#iDisplay:k0923ysr2v4|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