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茵陈蒿

增加 3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Lllmiohu.jpg|缩略图|右|[http://pic1.win4000.com/pic/7/f8/97411644922.jpg 原图链接][http://www.win4000.com/meinv137790_11.html 来自 美桌 的图片]]]
'''茵陈蒿'''(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别名因尘、因陈、茵陈、绵茵陈、白茵陈、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茎单生或少数,高可达120厘米,红褐色或褐色,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头状花序卵球形,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花序托小,凸起;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状,花药线形,长三角形,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7-10月开花结果。<br>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俄罗斯]]也有分布。生长在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br>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br>
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ref>[{{Cite web|url=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bencaochongyuan/705-5-89.html |title= 《本草崇原》_茵陈蒿_中医世家 |publisher= }}]</ref> <br>
==繁殖方法==
选地整地: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沙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地块,将土壤耕翻、耙平、去杂草、开沟做畦,畦高20厘米,宽1米,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腐熟的有机肥4000千克作基肥。<br>
==主要价值==
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蒿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