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世宗

增加 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后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时期后周 [[ 皇帝 ]] ,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 [[ 柴翁 ]] 、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
柴荣从小在姑丈 [[ 郭威 ]] 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
后汉乾佑三年(950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汉隐帝诛杀,郭威愤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后周建立,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广顺三年(953年)三月,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显德元年(954年)正月丙子,以晋王柴荣判内外兵马事。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壬辰, [[ 周太祖 ]] 驾崩,是月丙申,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即位挫敌===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议大夫 [[ 王朴 ]]
[[File:T01eb88588d8a06571a.png|缩略图|左|300px|[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6&eid=6348079&sid=6561705 汤文涛饰演柴荣图片来自证360搜索]]]
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UFQHQME0518U0TA.html 周世宗柴荣:五代第一明君,朕不死,尔等终是臣!],网易,2018-10-19</ref>。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 [[ 冯道 ]] 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 [[ 张元徽 ]] 被杀, [[ 刘崇 ]] 单骑北逃, [[ 契丹军 ]] 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 [[ 樊爱能 ]] [[ 何徽 ]] 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 [[ 李重进 ]] [[ 赵匡胤 ]] 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
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六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七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 [[ 王溥 ]] 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 [[ 魏仁浦 ]] 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九月二十四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九月,右屯卫将军 [[ 薛训 ]] ,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
===整顿军政===
显德元年(954年)十月,柴荣吸取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
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十一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ref>[http://www.sohu.com/a/117609065_439586 周世宗杀了一堆人为何不杀赵匡胤?原因太搞]搜狐网,2016-10-30</ref>。
显德二年(955年)一月,柴荣下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三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 [[ 张藏英 ]] 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
四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五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
十一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十二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三征南唐===
显德三年(956年)一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 [[ 李谷 ]] 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五月班师回京。五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七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8月,端明殿学士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九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十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十一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十二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ref>[https://www.360kuai.com/pc/9e3e4d7ff312987a2?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周世宗斥冯道,御驾亲征接连大胜!]快咨询,2019-12-23</ref>。
显德四年(957年)一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二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四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封,故皇妹册封。五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8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十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十一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1二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二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四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英年早逝===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其子 [[ 柴宗训 ]] 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ref>[http://www.sohu.com/a/271796103_407132 大臣冒死救出周世宗的幼儿,皇子长大后在宋朝做官,子孙繁衍至今]搜狐网,2018-10-28</ref>。十一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名陵曰庆陵,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历史评价=
=陵寝遗址=
周世宗柴荣死后葬于 [[ 庆陵 ]] 。庆陵位于新郑市。 庆陵封土原高20米,周长105米,明朝初年曾对陵墓有过修整,修起了陵门和陵墙,古柏参天。这座陵在民国初年基本被毁。眼下的封土不过高10米左右,周长约几十米,上面有明显的踩踏痕迹,东西侧分别被房屋和麦田蚕食,看不到任何陵墙陵门的遗迹,封土上只有一棵槐树孤零零地耸立着。因为该陵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郑市政府于这年底竖立的陵碑"周世宗陵"立在封土堆前,并新栽种了一些柏树。碑后是历代皇帝、官员和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约30多块,都是赞颂周世宗功业的,还有一些古代的残碑散落陵前。
=史书记载=
赵匡胤说:我要先打北汉,你怎么看?
[[ 赵普 ]] 说:就算一举拿下北汉,西北的边患还是要我们独力抵挡,为什么不留着他,等平定了其他国家,小小北汉还能跑的掉吗?
赵匡胤深表同意,于是就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
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都看中江南,要先南后北,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南方政权的实力较弱,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原因,当时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明显超越北方,获得南方的经济支持对于统一全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说,宋太祖建国初期,因开封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想实行迁都,初迁 [[ 洛阳 ]] ,最终迁到长安。长安有函谷关、潼关、武关作为屏障,险峻非常,易守难攻,作为国都最合适。但他的弟弟 [[ 赵光义 ]] 说:在德不在险,况且江南的经济、赋税已经超越北方,如果迁都洛阳长安,转运困难,对于国家非常不利,而开封对于南方的掌控正合适。于是赵匡胤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从种种史料中来看,这个故事似乎真实性值得商榷。但仍然看得出,经济方面,南方已经占优。
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柴荣,对于南方的重视,其战略眼光都是正确的。
而后世的北宋被动挨打,直到 [[ 北宋 ]] 亡国,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宋太祖赵匡胤,其实并未站在当时历史的具体情况来看。从宋太祖本身的情况来看,先南下再北上的战略是最好的统一方略。至于后世能够收复燕云、能否保住江山,这个责任恐怕更多的要后世的君主们自己去扛了。
=视频=
<center>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