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孝陵

移除 98 位元組, 4 年前
清代以后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本月中旬进驻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达金陵,亲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出, 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 玄烨 ]] 下江南拜谒孝陵,题“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间, [[ 康熙南巡 ]] ,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 [[ 谒陵 ]] ;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被时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 咸丰 ]] 年间,太平天国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御碑倒地破碎。
[[ 同治 ]] 三年(1864年)九月,时任两江总督 [[ 曾国藩 ]] 奉诏祭陵,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治隆唐宋”御碑被扶起粘合。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 [[ 龟趺 ]] 的后面。[2]
[[ 宣统 ]] 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于文武方门前竖立特别告示碑,用来告诫相关世界各国游客不要在此乱涂乱画。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 [[ 孙中山 ]] [[ 南京 ]] 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右图: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总长黄兴,左五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左六为海军总长黄钟瑛,左七是教育总长蔡元培。)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首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7年起, [[ 文物 ]] 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孝陵进行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 [[ 历史 ]] 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2003年7月,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 [[ 明清皇家陵寝 ]] ”扩展项目被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其周边的 [[ 明功臣墓 ]] [[ 常遇春墓 ]] [[ 仇成墓 ]] [[ 吴良墓 ]] [[ 吴桢墓 ]] [[ 李文忠墓 ]] 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 [[ 北京 ]] [[ 湖北 ]] [[ 辽宁 ]] [[ 安徽 ]] [[ 江苏 ]] 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2008年6月, [[ 南京 ]] 明孝陵方城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开工。
2009年2月, [[ 明孝陵博物馆 ]] 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新馆外观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
2012年5月,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修缮加顶工程开工。
2013年7月,四方城加顶保护工程完工。
 
2018年6月8日,明孝陵入选“十大最受欢迎中国世界遗产景区”。
2019年7月,明孝陵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对明孝陵内的”国宝”本体进行全天候监测,所有监测数据与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 监测预警总平台数据对接。  
==建筑布局==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112,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