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火山

增加 1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火山 ''' 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 [[ 地幔 ]] [[ 岩石圈 ]] [[ 地表 ]] 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
==火山成因==
火山的形成是一系列 [[ 物理化学 ]] 过程。主要是地球内部存在的大量的放射性 [[ 物质 ]] ,在自然状态下衰变,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无法散发到地面,温度不断升高,直至把岩石融化,形成地球内部的高温融化状态。这些 [[ 岩浆 ]] 一旦冲破地壳喷出地面,就形成了火山。
有人认为火山是岩石因压力而融化,那岩浆喷出地面后,因压力迅速降低,其温度就不可能还那么高,而应该是常温或者比常温低。如果是因压力的原因导致的升温,那当压力不在增加后,其温度也不会再上升,也就是说,在地球形成之初,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了。
==岩浆的来源==
岩浆分为 [[ 原生岩浆 ]] [[ 再生岩浆 ]]
原生岩浆是地核俘获的熔融物质形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这些物质其成分是不均的。原生岩浆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壳。
现今所见到的各类侵入岩,如 [[ 超基性岩 ]] [[ 基性岩 ]] [[ 中性岩 ]] [[ 酸性岩 ]] [[ 碱性岩 ]] 等,以及火山喷发出的各类岩浆,它们都是再生岩浆,只是来源深度、通道、物质成分及分异程度不同而已。
再生岩浆包括原生岩浆变异出的岩浆和 [[ 重熔岩浆 ]]
现今地球液态层是由原生岩浆经变异形成的再生岩浆组成的——经过温度、成分和物态的改变而形成的。
岩浆由地球深处移动到地壳内形成侵入岩或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岩浆移动的动力主要有二:
其一,由于地球内球比重大于液态层和外球,在绕太阳 [[ 公转 ]] 时,内球始终偏向引力的反方向,内球不在地球中心。形成内球对液态层由内向外的挤压力,使岩浆和其他气液态物质由地球内部向外移动或喷发到地表。
其二,岩浆结晶或发生其他物化反应,产生一些水和气及其他物质,形成膨胀挤压力,使岩浆和其他气液态物质由地球内部向外移动或喷发到地表。
==构造==
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绝大部分都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 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 口,岩浆通道和 火山 锥组成 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不再活动,这样 地球上已知 火山称之为 [[ 死火山 ]] 约有2000座 而有史以来曾经喷 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活 火山 ]]”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 此类 [[海底 火山 都保存有完好的 ]]有68座。 火山 锥形态 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 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 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 火山 活动能力,人们称之为“休眠火 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 ”;人类有史以来 ]]脉、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一带 时有喷发 现今地球上 火山,称为“ 活火山 绝大部分都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而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 [[ ]] [[ ]] [[ ]] [[ ]] [[ ]] 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 [[ ]] [[ ]] [[ ]] [[ ]] 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根源==
==形成==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份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 [[ 板块理论 ]] 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内,前者构成了四大火山带,即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 大洋中脊火山带 ]] [[ 东非裂谷火山带 ]]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 。板块学说在火山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它能把很多看来是彼此孤立的现象,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以这个学说建立的火山活动模式也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环大西洋为什么就没有火山带;板内火山不在板块边界上,用地幔柱解释它的成因似乎依据也不够充分。新近又有学者(李鸿业,1993)提出两极挤压说,揭开了地球发展的奥秘,他认为在两极挤压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轴扩张形成经向张裂和纬向挤压,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经向和纬向构造带内。下图为全球火山和强震分布图,图中红色为全新世火山,数据取自 Smithsonian 研究所,白色为7级以上强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绘制。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又称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南起 [[ 南美洲 ]] [[ 安第斯山脉 ]] ,经 [[ 北美洲 ]] 西部的 [[ 落基山脉 ]] (科迪勒拉山系),转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岛、 [[ 堪察加半岛 ]] ,向西南延续的是千岛群岛、日 [[ 本列岛 ]] 、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长4万余公里,呈一向南开口的环形构造系。环太平洋火山带也称环太平洋火环,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余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为加勒比海地区,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着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苏火山、圣阿纳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余座,著名的有圣海伦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尔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岛上最著名的是卡特迈火山和伊利亚姆纳火山。在堪察加半岛上有经常活动的克留契夫火山,向击千岛群岛和日本列岛山岛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岛,如浅间山、岩手山、十胜岳、阿苏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喷发的活火山。琉球群岛至台湾岛有众多的火山岛屿,如赤尾屿、钓鱼岛、彭佳屿、澎湖岛、七星岩、兰屿和火烧岛等,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火山岛。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可算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纳图博火山、塔匀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发生过多次喷发。
环太平洋带,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球现代喷发的火山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诸岛构成的弧-海沟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这里仅1966-1970年5年间,就有22座火山喷发,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经常发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岛屿出露海面。
715,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