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言文

增加 98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File:文言文3.jpg|缩略图|左|[https://pro.jd.com/mall/active/46Vsus7SpKRgDbyAUitFHeBJnthu/index.html?cu=true&utm_source=baidu-search&utm_medium=cpc&utm_campaign=t_262767352_baidusearch&utm_term=142876244487_0_d1c7e714c46446dea78c0f7183e4cf1d 原图链接]文言文]]
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ref name=hs>{{cite book|title=白话文学史|author=胡适|ISBN=7530632493|publisher=百花文艺出版社}}</ref>至[[中国]][[唐朝|唐]][[宋朝|宋]]时期,华语族诸语言的口语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时,有三种书面语。
在20世纪之前,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晓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因而能以[[笔谈]]的方式跨越[[语言]]之间的屏障,如19世纪时操[[朝鲜语]]的[[朝鲜王朝]][[兴宣大院君|云岘君]]与[[清朝]]大臣[[吴长庆]]笔谈、20世纪操[[闽南语]]的[[林献堂]]与操[[粤语]]、[[官话]]的[[梁启超]]于日本[[长崎市|长崎]]笔谈。
近代, [[ 东亚各 ]] 国民族主义兴起,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各国官方语言([[日语]]、[[韩语]]、[[越南语]])代替;而在中国,则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被基于北方[[官话]]的[[白话文]]取代。
[[File:文言文4.jpg|缩略图|[http://g.tuxi.com.cn/viewb-98649541196715-986495411967150259.html 原图链接]文言文]]
==定义与分类==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File:文言文5.jpg|缩略图|[http://www.wuxispring.com/baike/wiki/%E6%96%87%E8%A8%80%E6%96%87 原图链接]文言文]]
==特点==
例如:
11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 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 3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
例如:
14 4.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 5.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 6.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 7. 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 8.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 7 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 ,18 ,8 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
| 流传 || 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者,但可于东亚通行 || 一般中小学生也能看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
 
===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文体分类==
==外部连结==
*[[Wikipedia:文言文维基百科|维基大典]]
*[http://chincenter.fg.tp.edu.tw:8080/ 文言文学习]{{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gsr.org.tw/ 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
==参见==
{{InterWiki|code=zh-classical}}
{{Wikibooks|文言}}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虚词]]
*[[笔谈]]
*[[通用语]]
{{-}}
{{汉语}}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128,7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