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国鼎立

增加 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 [[ 曹魏 ]] [[ 三国 ]][[ 历史 ]] 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 [[ 晋朝 ]] 时期。
==名词解释==
==事件介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 [[ 曹操 ]] 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机会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ref>[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4/12353290.html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人民网,,2010-08-05</ref>
赤壁之战后,[[ 孙权]] [[ 刘备]] 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之后,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而[[ 曹操]] 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怀疑曹操会攻击自己,在公元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公元215年,曹军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其子[[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 [[ 武皇帝 ]] ”<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caocao.html 谯城区人物:曹操],博雅人物网</ref>。
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公元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多年之久。[1]
==详细信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 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 [[ 安徽 ]][[ 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ref>[http://www.sohu.com/a/34339119_112595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版图年份地图归纳] ,搜狐,2015-10-05</ref>
===荆州争夺===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 [[ 隆中对 ]] 》,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 [[ 孙子注 ]] 》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王国的传奇历史),简称:三国。是[[中国]]古代 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 [[ 历史 ]] 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719,0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