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花岗起义

增加 20,51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黄花岗起义</big> ''' |- | File:黄花岗起义1.jpg|缩略图|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黄花岗起义</big> '''
|-
| [[File:黄花岗起义1.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8220968128&di=3be2284088cd6b4a454097368f34f817&imgtype=0&src=http%3A%2F%2Fexhibition.gdmoa.org%2F.%2FExhibition_2014%2F27%2F20140824%2FJiawu-Gallary%2F1%2F25.jpg 原图链接][http://exhibition.gdmoa.org/exhibition_2014/27/1/1/ 来自 新浪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名 称''':黄花岗起义

'''地 点''':广州

''' 时 间''':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

'''参战方''':革命军、清军

'''结 果''':起义被镇压

'''主要指挥官''':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

''' 领导机构''':中国同盟会
|}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不仅仅是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了,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黄花岗起义是革命的先进分子和清政府之间的战役,旨在推翻清政府腐败的统治。黄花岗起义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掀起了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潮。

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所以民主革命精神会被推到一个高潮,同时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ref>[http://www.chusan.com/zhongkao/77124.html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和领导者], 初三网,2019-12-30</ref>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

于是,从20世纪初年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中国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

1907年和1908年,中国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单纯冒险,结果都归于失败。

1910年2月,中国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三人起义,又遭失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11767/ 黄花岗起义], 豆瓣,2011-05-29</ref>

=='''起义策划组织'''==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

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先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中国同盟会吸取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具体领导这次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革命党决心把这次起义组织好。

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黄兴为总司令,赵声为副。“先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中国同盟会会员[[温生才]]暗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

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

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范,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时爽)等人激励下,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

=='''起义爆发'''==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

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

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

=='''清兵镇压'''==

往小北门的一路起义军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义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会党于4月28日响应。届时,顺德会党数百人竖旗响应,夺占乐同团练分局。4月30日,在李准进逼下,会党解散。

== '''起义结果''' ==

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遗骸(2张)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起义不幸失败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不顾[[清朝]]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陈文友等姓名共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

“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是著名的革命家黄兴。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ref>[http://www.lishiquwen.com/news/48920_all.html 解析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闻网!,2016-09-09</ref>

=='''黄花岗起义林觉民有何联系'''==

1911年革命派发动了一场起义,这场起义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先声,这场起义牺牲了百余人,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起义中,被历史记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有一个尤为著名,那就是林觉民,他是谁?黄花岗起义林觉民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911年,林觉民还是留日的一名学生,在日本学习时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决心为国奋斗牺牲,因此,林觉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反对清王朝的通知。1911年,林觉民回国,参加了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

起义军与清军激烈交战,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起义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林觉民是黄花岗起义的一名,在参加起义前,林觉民给他的妻子留下了遗书,这就是著名的与妻书。林觉民与自己的妻子感情很深厚,参加此次起义,深知有可能一去不回,因此,在离开之前,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既表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深切爱意,又表明了自己愿为国家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

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林觉民等人受伤被俘,最终也被押上刑场杀害,结束了年轻却又辉煌的一生,这次起义中,林氏家族的另外两名革命志士,也一同牺牲了。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写下了自己人生中辉煌的一段。这次起义有数百名起义军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同盟会成员只收集到72具遗骸,因此林觉民与其他牺牲的烈士被人们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ref>[http://www.lishiquwen.com/news/48920_all.html 解析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闻网!,2016-09-09</ref>

=='''起义负责人员'''==
{| class="wikitable"

!人物!! 职务!!人物!! 职务!!人物!! 职务
|-
|孙中山|| 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黄兴|| 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胡汉民|| 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
|赵声|| 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朱执信|| 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姚雨平||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
|-
|陈炯明||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邓铿||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
|邹鲁|| 筹划、参与起义||徐维扬||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刘梅卿|| 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
|潘达微|| 收葬起义烈士||江孔殷|| 收葬起义烈士||||
|}
=='''参加起义人员'''==

{| class="wikitable"

!名字!! 备注!!名字!! 备注!!名字!! 备注
|-
|喻培伦 ||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 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
|李文甫 ||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 ||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 ||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
|李德山|| 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 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 罗仲霍|| 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
|庞雄|| 广东吴川人,军人 || 陈可钧|| 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 饶辅廷|| 广东嘉应人,教员
|-
|陈更新 ||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 冯超骧|| 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 ||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
|刘元栋|| 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 刘六符|| 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 李炳辉|| 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
|李文楷 ||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晚|| 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 郭继枚|| 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
|余东雄|| 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 黄鹤鸣|| 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 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
|徐培添|| 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 徐进炲||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 广东花县人,农民。
|-
|徐临端|| 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 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 广东花县人,工人
|-
|江继复||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 广东花县人,农民
|-
|徐容九||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 广东花县人,农民
|-
|徐佩旒||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 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 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
|徐保生|| 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 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 广东花县人
|-
|韦统钤|| 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 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 广西平南人,教士
|-
|韦荣初|| 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 广西平南人|| 秦炳|| 四川广安人
|-
|周华|| 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 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 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
|劳培|| 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 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
|程良 ||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 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 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
|罗坤||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 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 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
|王灿登|| 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 ||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 福建连江人,工人
|-
|魏金龙 ||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 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 福建连江人,农民
|-
|罗乃琳|| 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 福建连江人,军人||张学龄|| 广东兴宁人
|-
|徐国泰|| 江苏邳县人,军官|| 华金元|| 江苏江宁人,军官|| 阮德三|| 江苏丹徒人,军官
|-
|陈甫仁|| 号文友,即陈文友,广东兴宁人||严绘廷|| 广东惠州人|| 韦云卿|| 广西永淳人,军官
|-
|罗进||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罗干|| 广东南海人,新加坡洋服工人|| 罗联||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
|罗遇坤||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张潮|| 广东顺德人,机器工人|| 陈才||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
|陈福|| 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李祖恩|| 广东翁源人,军人||||
|}
=='''清政府官员'''==

{| class="wikitable"

!人员!! 官职!!人员!! 官职!!
|-
|张鸣岐|| 两广总督 || 李准|| 清水师提督。
|}
=='''历史评价'''==

自由不死
自由不死(2张)
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起义影响'''==

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12年5月15日孙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1924年5月2日又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ref>[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46190&boardid=1 黄花岗起义],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2006-08-27</ref>

但是,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11767/ 黄花岗起义], 豆瓣,2011-05-29</ref>

=='''后世纪念'''==

为纪念此次起义,阳历3月29日后来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3,2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