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挟天子以令诸侯

增加 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挟天子以令诸侯01.jpg|有框|右|[https://image.uczzd.cn/6814774410102979997.jpg?id=0&from=export 原图链接][http://www.jqjs.net/news/7d4b4e95.html 来自剧情介绍 的图片]]]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挟持、裹挟, *本义: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 *拼音: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br>
==基本信息==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ref>宋 范晔[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939.aspx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古诗文网</ref>。
[[ 三国志- · 武帝传 ]] 》:“建安(196-220 年~220年 )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ref>陈寿[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4843.aspx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古诗文网</ref>
[[ 南史·梁纪上·武帝上 ]] 》:“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 罗贯中 ]] [[ 三国演义 ]] 》 第三十八回 《 [[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ref>罗贯中[https://www.zglscom.com/a/201807/3229.html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原文: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论历史,2018-07-12 </ref>
《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 [[ 曹操 ]] 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
清· [[ 袁枚 ]] [[ 续子不语·麒麟喊冤 ]] 》: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ref>清·袁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27bcc0102x7ix.html 麒麟喊冤],新浪博客,2016-08-24</ref>。
==出处原文==
[[ 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 》: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不虞(料也)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音邵,召公奭)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赐我先君履(践履之界),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音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求问也)。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故里)。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获也)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语法结构==
===管仲===
管仲(公元前719年 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被道家后学列奉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管子]]》一书。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 战国策 ]] 》、《 [[ 国语·齐语 ]] 》、《[[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齐桓公===
齐桓公(前716年 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 晋文公 ]] 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因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帮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后来, [[ 袁绍 ]] 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 [[ 后汉书·袁绍传 ]] 》: [[ 沮授 ]] 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汉灵帝末,[[曹操]]升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及 [[ 董卓 ]] [[ 洛阳 ]] ,废少帝立 [[ 汉献帝 ]][[ 刘协 ]] ,曹操拒受 [[ 骁骑校尉 ]] 之职,隐姓埋名逃回家乡,散家财,纠合一支5000人的武装。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加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牧守讨伐董卓的联军。董卓挟汉献帝西奔长安,关东牧守各图发展。这时,袁绍向昔日好友曹操表示自己将“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并问曹操的打算。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袁绍之命,击败河北农民起义军黑山军白绕部于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就任东郡太守。次年,兖州(治今 [[ 山东 ]][[ 鄄城 ]] 东北)刺史 [[ 刘岱 ]] 被青州(治今山东临淄)[[黄巾军]]击杀,兖州官吏推曹操为兖州牧。曹操随即击败青州黄巾军,俘获兵士30多万,男女100多万口,将其中精锐组建为“青州兵”,力量大增。就在此时,日后成为曹操重要谋士的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纷争之际自存并求发展的重要策略:“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当时汉献帝西迁,王纲不振,但统治全国数百年的汉室仍具号召力,作为以皇权为依托的宦官的后裔,曹操无疑也知道汉天子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极赏识毛玠的建议,当即派使辗转到长安,以示忠于汉朝廷,并利用黄巾军余众,在许县(今河南许昌市西)附近开展屯田,聚集粮食,招纳军队,获颍川(治今[[河南]]许昌市西)名士荀彧为谋主。其后三年多时间,曹操将据有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市)的袁术逐至淮北,两次进攻徐州(治今江苏邳县南),败[[徐州]]牧陶谦,并消除内乱,将一度袭据兖州的[[吕布]]逐至徐州。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兖州牧,黄河南边这块地方,成为日后曹操消灭北方割据群雄的势力基础。
兴平二年春,凉州军阀[[李傕]]击杀另一凉州将樊稠,焚毁长安宫殿,将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军营中,郭汜则将汉室公卿扣作人质,相互攻杀。李傕部将杨奉叛离,于同年八月拥汉献帝东奔洛阳,他联合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白波军首领韩暹等,摆脱李傕、郭汜的围追堵截,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达洛阳。当时洛阳残破不堪,百官自己采集野草籽果腹,甚至饿死于残檐断壁间。荀彧趁机向曹操建议:“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曹操于是致信杨奉,表示自己粮食充足,可以接济。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阳]],反对接纳曹操的韩暹望风逃走,汉献帝以曹操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参预朝政。九月,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见,以求粮为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名许昌,以为都城,自任大将军,从而摆脱杨奉等对汉朝廷的控制,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 [[ 汉献帝 ]] [[ 许昌 ]] ,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 [[ 荀彧 ]] 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