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趵突泉

增加 26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趵突泉.jpg|有框|右|[http://y0.ifengimg.com/7662ffd1e619c1f8/2015/0826/rdn_55dd6d7444679.jpg 原图链接][http://qd.ifeng.com/app/sd/detail_2015_08/26/4279965_0.shtml 来自齐鲁网 的图片]]]
'''趵突泉'''又名槛泉,旧称泺,为 [[ 泺水 ]] 的源头。三股泉水成一线紧密排列,齐声迸发,声势浩大,因此被 [[ 乾隆 ]][[ 皇帝 ]] 称为“第一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同时也是 [[ 济南 市]] 的三大名胜之一<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21FKLQK05444MT6.html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网易</ref>。
==结构特色==
其中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泉北的李清照纪念堂正是为纪念这位著名的词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园的南大门,布置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门上的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一点也不为过<ref>[http://www.sohu.com/a/339022152_493404 走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看漱玉泉的诗词美景!],搜狐,2019-09-05 21:52</ref>。
趵突泉边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 [[ 同治 ]] 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现为清代重建),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gallery>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旧城区西南部、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约17万平方米的面积上,散落着28处名泉。其中:趵突泉、 [[ 金线泉 ]] [[ 皇华泉 ]] [[ 柳絮泉 ]] [[ 卧牛泉 ]] [[ 漱玉泉 ]] [[ 马跑泉 ]] [[ 无忧泉 ]] [[ 石湾泉 ]] [[ 湛露泉 ]] [[ 满井泉 ]] [[ 登州泉 ]] [[ 杜康泉 ]] [[ 望水泉 ]] 等名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
2012年以来,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启动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期间,历经天下第一泉5A景区创建和相关景区合并等变化,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的步伐未曾停止,先后通过省国土资源厅批复资格、通过《 [[ 济南趵突泉泉群省级地质公园规划 ]] 》专家评审等程序<ref>[http://news.dahe.cn/2016/09-06/107448090.html 济南趵突泉泉群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大河网,2016年09月06日17:59</ref>。通过4年努力,圆满完成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建设,2016年8月18日顺利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验收,2016年9月5日揭碑开园。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 [[ 齐州二堂记 ]] 》,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他描写这处泉水的七律《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见,“趵突”这一称谓当时还只是在民间流行,它很可能就是一个象声词,类似“噗嘟”、“咕嘟”等等,以描摹泉水汹涌喷薄的声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比较著名的泉就有四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这主要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 [[ 千佛山 ]] ;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它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 [[ 李清照纪念堂 ]] 、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地理环境==
“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趵突泉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 [[ 甲骨文 ]] ”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 历城县志 ]] 》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C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象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命名秩事===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 [[ 水经注 ]] 》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而相对的,与趵突泉同时出现于《 [[ 左传 ]] 》一书的“华泉”,却有正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宋代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起了个有深度的名字——“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 [[ 诗经 ]] 》,《 [[ 诗·大雅·瞻卬 ]] 》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汉代王充在《 [[ 论衡·是应 ]] 》中解释道:“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济南人却不买账——因“槛泉”之称太雅,百姓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 元好问在《 [[ 济南行记 ]] 》中记载道: “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 又立槛泉坊, 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老百姓仍叫它“爆流泉”。
“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 “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 [[ 齐州二堂记 ]] 》中记载: “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 之泉。”在这里,曾巩第一次将泉名写作了“趵突”。他起“槛泉”一名虽然没得到济南人的认可,但他以“趵突”二字记音却得到了肯定。
==主要景点==
===观澜亭===
“槛泉亭”、明朝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 [[ 孟子·尽心上 ]]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 [[ 槛泉亭 ]] 》一诗犹为著称<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219535.html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槛泉亭],诗词名句网</ref>。
===柳絮泉===
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 [[ 历城县志 ]] 》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
===老金线泉===
即金代《 [[ 名泉碑 ]] 》、明代晏璧《 [[ 七十二泉诗 ]] 》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年[[ 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
===金线泉===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这位词人的故居也在此称为“漱玉堂”。
有诗云: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 [[ 琼琚 ]]
===马跑泉===
明代诗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了这么一句:马蹄踏破迸飞泉。这一句浓缩了一个悲壮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也正是马跑泉之名的来源。
相传 [[ 南宋 ]] 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围攻济南。时任济南知府的[[刘豫]]摄于敌威,企图降金,遭到部将关胜等人的强烈反对。关胜骁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在金兵的重围中救出刘豫的儿子。金兵屡攻济南不下,便用各种手段向刘豫劝降。在金人的软硬兼施下,刘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敌人,并设计杀害 [[ 关胜 ]] 。他下令关胜出城作战,等他战的人困马乏欲拨马回城时,又下令关闭城门,还让城上守兵乱箭齐发。关胜身中数箭,眼睛也瞎了,仍坚持杀敌,誓死不降,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战马见主人被杀,痛悼主人,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泉水涌出,人们从此便把此泉称为马跑泉。
有诗云: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龟石===
离开马跑泉及其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 [[ ]] [[ ]] [[ ]] [[ ]] 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 [[ 孔庙 ]] 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 [[ 七七事变 ]] ”时被 [[ 日本 ]] 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尚志堂===
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堂前悬楹联是选取 [[ 赵孟頫 ]] 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当然是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此联为济南[[回族]]书法家 [[ 金棻 ]] 所写。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 [[ 王守仁 ]] 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三圣殿===
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 [[ 明代建筑 ]]
===来鹤桥===
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 [[ 顺治 ]] 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蓬山旧迹坊===
===广会桥===
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 [[ 历乘 ]] 》、《 [[ (崇祯)历城县志 ]] 》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 [[ 重修广会桥碑记 ]] 》,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的记载。
===胜概楼===
据元代于钦《 [[ 齐乘 ]] 》记载:“概胜楼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楼,亦壮丽。近亦为水所坏。”
===胜概搂诗===
檐外白云来讬寄,梁间紫燕语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
[[ 松雪集 ]]
===槛泉坊===
明朝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 [[ 孟子·尽心上 ]]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白雪楼===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1514年 —1570 ~1570 年),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 [[ 沧溟先生文集 ]]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 [[ 陕西 ]] 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泺源白雪楼===
白雪楼旧有二处,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于第一泉畔另起杰阁。要之,非实。(《 [[ 齐音 ]] 》)
趵突泉白雪楼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670 中國地 理類 總論]]
719,0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