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闽剧

增加 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闽剧''',又称福州戏, [[ 福建 ]] 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闽剧 ]] 是现存唯一用 [[ 福州 ]] 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 [[ 东南亚 ]] 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ref>[http://usa.fjsen.com/2017-11/11/content_20370053.htm 学习十九大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福建侨胞感受闽剧传统文化魅力] 东南网,发布时间;2017-11-11 16:08:39</ref>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陈乃春]]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陈新国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郑玉武]]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林培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林瑛]]
==历史渊源==
[[ 闽剧 ]] 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 [[ 曹学佺 ]] 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
[[ 光绪元 ]] 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
光绪末年至 [[ 宣统年 ]] 间(1908-1911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给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 [[ 辛亥革命 ]] 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福州先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俗称三乐、一旗(奇)二头羊(然))等闽班和"赛月宫"、"群芳"等女班。其中以"庆乐然"为最。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剧目最多,声誉最好。
清末,福清人[[何璧]]与福州"儒林戏"创始人[[曹学佺]]交流,并与之合写剧本,把"儒林班"引进福清,且吸收昆腔、京戏等外来声腔,形成用福州话演唱的地方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被称为"地下坪"、"牵草索" 。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 [[ 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ref>[http://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442540.html
闽剧<王莲莲拜香] 摄影部落,发布时间;2014-11-08 </ref>
20世纪20年代,闽剧舞台布景发生改变, [[ 俞鸿冠 ]] [[ 贺逸云 ]] [[ 贺馨如 ]] [[ 贺梦云 ]] 三兄弟制作在裱纸竹框上绘制山、石、屋、墙等的硬片布景,以及由画幕背景与硬片布景组合的所谓"平常幕",即由宫殿、大厅、花厅、公堂、庵堂、卧房、神庙、寺院、丧堂、野外、花园、街道、监狱、贫家等十四幅画幕背景与石桥、瀑布、城楼、水景、火景、营房、山石、村舍等硬片布景,分别根据剧情需要组合的布景。
20世纪30年代,福清闽剧鼎盛时期有礼木班、番菇棵班。安邦班、东岳悌悌班、刘妹班、吓渠班、忠侯班、西门班、渔溪班、破钵班等戏班活跃在城乡。<ref>[http://www.sd.chinanews.com.cn/2/2016/0427/14617.html 闽剧新作《双蝶扇》尽展“儒林”风采] 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7日 10:12</ref>
[[ 抗日战争 ]] 期间,福州沦陷,郑奕凑、余红惠、陈招惠等福州及周边艺人流落福清。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戏班之间展开竞争,不惜重金从福州聘来许多名角。福州各闽剧班、团也经常来福清巡回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提高福清闽剧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那时,比较著名的有港头、西门、小桥、梧屿、亚渠等10多个剧团。<ref>[http://www.worldhm.com/lxlt/14636.html 闽剧:悠悠岁月酿甘醇] 鸿学网,发布时间;2016/10/27 15:30:47</ref>
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的剧目。1951年,在政府召集下,成立了福青和平闽剧团,为公有制组织,后定名为福清闽剧团。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之后,福清民间职业剧团逐渐发展和壮大。《门槛刀痕》《魂断燕山》《灞陵伤别》《龙凤金耳扒》等长演不衰。福清民间剧团最多时达100个团。<ref>[http://fz.wenming.cn/fzjj/201505/t20150525_1744995.html 福州闽剧《杨门女将》献演俄罗斯 获得盛赞] 福州文明网,发布时间;015-05-25 </ref>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剧进入了新的时期,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闽剧1.jpg|缩略图|右|250px200px|[http://usa.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71111/2016d88675761b70f63730.jpg 原图链接][http://usa.fjsen.com/2017-11/11/content_20370053.htm 图片来源]
File:闽剧1.jpg2.jpg|缩略图|右|250px200px|[http://usa.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71111/2016d88675761b70f65b31.JPG 原图链接][http://usa.fjsen.com/2017-11/11/content_20370053.htm 图片来源]
File:闽剧3.jpg|缩略图|右|250px200px|[http://www.sd.chinanews.com.cn/2/2016/0427/U417P935T2D14617F12DT20160427101213.jpg 原图链接][http://www.sd.chinanews.com.cn/2/2016/0427/14617.html 图片来源]
</gallery>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