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S·艾略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S·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 ,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通稱T·S·艾略特),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詩歌現代派運動領袖。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代表作為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獲,可見他的成就很高。

生平

艾略特[1] 的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與五個姐姐的過分照顧並沒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擁有雙份快樂,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到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

  • 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
  • 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任主編至1939年。艾略特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       
  • 1915年初,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艾略特認識了舞蹈家薇薇安(Vivien Haigh-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兩人於當年的六月結婚。艾略特的父母對此感到震驚,當他們知道了薇薇安的一長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後更是深深的擔憂,這場婚姻使整個家庭瀕於破裂,但也無可置疑的開創了艾略特的英國生活。
  • 婚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為了要應付開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學校擔任講師,又擔任一本先鋒雜誌《自我主義者》(the Egoist)的助理編輯。
  • 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他拒絕回國而失去了學位。
  • 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羅易德銀(Lloyd`s Bank)擔任評估員。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時間和精力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這一年,他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的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這本書由《自我主義者》雜誌印行,由龐德夫婦匿名出資。這本書為艾略特奠定了他詩人的地位,接着,
  • 1922年《荒原》出版,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氣也高漲的近似神話,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
  • 1930年以後的三十年裡,艾略特成為了英國文壇上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由於與妻子的性格差異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註定是一個失敗,薇薇安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住進了療養院。
  • 1933年,身心疲憊的艾略特與妻子正式分居。
  • 1943年結集出版的《四個四重奏》使他獲得了194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並確立了當時在世的最偉大英語詩人和作家的地位。
  • 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嵐切(Valerie Fletcher),這場婚姻十分幸福。
  •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艾略特逝世後,家人遵照他的遺言進行火化。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寫着:請記住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一位詩人。上面還寫着他的生死年月,以及另外兩句話:「我的開始就是我的結束,我的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作品

艾略特在詩劇領域也頗有成就,他試圖創立一種現代的詩劇模式。劇作《大教堂謀殺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紀的大主教貝克特,劇本肯定了宗教獻身精神。他的其他劇本還有《全家重聚》、《雞尾酒會》等。艾略特還是一個重要的文論家,他寫有著名的文學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和《詩的三種聲音》等大量評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如作家要有歷史感,作家不能脫離文學傳統但可以以自己的創作去豐富和改變傳統,詩人應該去尋找「客觀對應物」等。他在《聖林》和《論詩與詩人》等文章中還提出了詩歌創作與評價的原則。這些見解對新批評派有很大的影響。

T·S·艾略特 T.S. Eliot的全部作品[2]

  • 《貓 》 2019 - 編劇 - Poetry Collection "Old Possum's Books of Practical Cats
  • 《記憶的呼喊》 2015 編劇
  • 《Gingerdead Man Vs. Evil Bong》 2013 編劇
  • 《Going to Seed 2009》 編劇
  • 《荒原》 1995 編劇
  • 《Der Privatsekretär 》1977 編劇
  • 《Ashes 》1975 編劇
  • 《偉大的表演 第一季》 1972 編劇
  • 《 Il canto d'amore di Prufrock 》1967 編劇
  • 《Koktel》 1967 編劇
  • 《Cocktailparti》 1967 編劇
  • 《Der Familientag》 1965 編劇
  • 《Thursday Theatre 》1964 編劇
  • 《BBC Sunday-Night Play》 1960 編劇
  • 《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1951 演員 / 編劇
  • 《BBC周日晚間劇場》 1950 編劇
  • 《The White Chateau 》1938 編劇
  • 《階級與文化》 2012 8.3 演員 - 自己
  • 《Thames Film》 1987 演員 - 自己


艾略特的詩[3]

  1.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着丁香,把回憶和欲望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2. 時間和晚鐘埋葬了白天,烏雲捲走了太陽。向日葵會轉向我們嗎。
  3. 這就是世界結束的方式。並非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 -- 《空心人》
  4. 銘記那些珍貴的時刻,生死與變遷,痛苦與孤獨。
  5. 不存在任何方法,除非你才華橫溢
  6. It never will rain roses. When we want to have more roses we must plant trees. ( G. Eliot )天上永遠不會掉下玫瑰來,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須自己種植。
  7. 探索的終點將是開始時的起點
  8. 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沖刷成廢物的。
  9. 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那本來可能發生的和已經發生的,指向一個終結,終結永遠是現在足音在記憶中迴響。沿着我們不曾走過的那條通道,通往我們不曾打開的那扇門。 --《四個四重奏》
  10. What makes life dreary is the want of motive. (George Eliot )沒有了目的,生活便鬱悶無光。
  11. 誰信任我們,誰就在給我們以教誨。 -
  12.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從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攪動遲鈍的根蒂 -- 《荒原》
  13. 跳舞的人們都已長眠于山下。 --《東科克》
  14. 新的印象修正了從已知的對象所得的印象
  15.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 現在與過去的時光 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 也許均會在將來重現 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 而將來業已包含過去 If all time is eternally present 若時光皆永恆不逝 All time is unredeemable. 則時光也無可挽留 What might have been is an abstraction 昔日應如斯之念如今也只是 Remaining a perpetual possibility 想要無儘可能性的幻想。 -- 《燒毀的諾頓》
  16. 看不見,除非眼睛重新出現,像那死亡的黃昏之國的永恆星星,空心人的唯一希望。 -- 《空心人》
  17. 動脈里的舞蹈,淋巴液的環流,都表現為星辰的流駛,在樹梢中升向夏天。 --《四闕四重奏》
  18. 很深的聲音是聽不見的,但只要你在聽,你就是音樂。 --《四個四重奏》


視頻

【影像詩】T.S.艾略特 | 《荒原》


參考來源



外部鏈結

偉大作家的回報——T·S·艾略特演講札記 --世界文壇--中國作家網

東科克爾村│艾略特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