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陵黃土民俗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陵黃土民俗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乾陵黃土民俗村位於乾陵腳下的西蘭公路旁,為中韓合作興建,1997年對外開放,占地近3萬平方米,是新開女的民俗旅遊景點。黃土民俗村所占地據傳是唐代建造乾陵時能工巧匠的居住遺址,後經修葺,成為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休閒避暑之地。民俗村依地熱修建一級大型窯洞民居群,每處窯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內容的民俗陳列室。

概述

乾陵黃土民俗村

黃土民俗村所占地據傳是唐代建造乾陵時能工巧匠的居住遺址,後經修葺,成為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休閒避暑之地。

乾陵黃土民俗村長達2000多米的黃、蜿蜒曲折,猶如地下長廊,間隔有序地陳列着關中地區炎黃子孫繁衍生息、婚喪嫁娶、壽誕慶典、傳統禮節、節令活動、文化娛樂、集市貿易、農耕狩獵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實物或塑像,並在「龍洞」長廊中設有地下餐廳,內容十分豐 富,集中展示了黃河流域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和黃土風情。

乾陵黃土民俗村占地30000多平方米,是當年修建乾陵時能工巧匠居住的遺址,女皇帝武則天視察乾陵時,曾在此駐蹕,偶得窯洞民居情趣,讚嘆不已,後經修葺,皇親國戚祭拜乾陵時紛紛來此休閒避暑,感受風水寶地冬暖夏涼的妙趣,其中自然形成2000多米長的黃土「龍洞」似「龍脈」牽動唐十八陵之「龍首」—乾陵,悠然擺動,蔚為奇觀。現存窯洞民居和黃土「龍洞」,經外商投巨資修複利用,集中展示了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繁衍生息的民風民情和窯洞文化的淵源奧秘。

在豐富多彩的民俗節目表演中,切身感受到黃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淳樸憨實的民俗氣息。從黃土窯洞入口進去,想像中的潮澀和泥土味道一點都沒有。在明亮的燈光照射下,清潔、彎曲的小路可謂幽靜。一間間土屋和土炕乾淨利落,泥雕的人物千姿百態,反映出當時特有的民俗。

歷史

乾陵黃土民俗村文物

乾陵黃土民俗村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蘊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群優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峰中,分布着數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其中,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雲的女人而蜚聲中外。從古都西安驅車,沿312國道西行約70公里進入乾縣境內時,極目西北方向,就會看見蒼茫煙雲襯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勢,聳立於茫茫蒼穹之下,遠望就象一位新浴之後的少婦披着長發,頭北足南,仰面躺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乾陵黃土民俗村,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制的典範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其居梁山,自周、秦即為名勝之地。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築宮梁山而御夷狄,漢張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過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勢險峻,為東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登上梁山峰巔,東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勢突兀,孤聳回絕;南望太白(山)終南(山),積雪皚皚;北望五峰(山),遙相輝映;西接翠屏(山),層巒疊嶂。腳下樑山,三峰特起,主峰蒼潤高峻,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整個山麓林木蔥蘢,古柏參天,環境雅致肅穆。據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文獻記載

文獻記載,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李治並非舊史家所稱的「昏憒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即位初年,他「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中年後,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后處理朝政。武后藉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與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后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聖」並尊的局面。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後宮權重,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於己手,欲禪位太子李弘(李治與武則天長子),無奈李弘沉疴嬰身暴薨。於是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並使之監國。武后旋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公元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死後追諡懿德太子),李治立其為皇太孫,並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他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表示願將屍骨埋在故鄉關中。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護送高宗靈駕西返長安。八月葬於梁山,陵曰乾陵。

相鄰景點

咸陽乾陵博物館

乾陵位於西安西85公里的乾縣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以山為陵,海拔1049米,呈圓錐形,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園面積240萬平方米,當年建有宮殿樓閣378間,歷經戰亂被毀,僅存石刻碑碣,氣勢猶存,現計有六梭柱華表一對,翼馬和鴕鳥各-對,石馬五對,將軍石人十對,「無字碑」和《述聖記碑》各一通,並有當時曾參加高宗葬禮的國內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者石刻像六十一尊(頭像巳毀)和石獅等,石刻藝術精諶,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乾陵周圍這有十七座陪葬墓,已發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文物極多,壁畫藝術高超,建有博物館,乾陵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陽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餘公頃,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首開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貴妃墓

貴妃墓其實只是楊貴妃的衣冠冢,位於興平縣馬崽鎮西。楊貴妃名玉環,陝西華陰人,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有傾國之貌,原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後被唐玄宗召入宮中,封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年,進冊為貴妃。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至馬崽坡時,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殺死宰相楊國忠,並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時年三十八歲。

景區美食

鍋盔

乾陵黃土民俗村美食鍋盔

乾縣鍋盔相傳在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曾徵用數十萬民工,吃飯便成問題。不耐飢餓的民工便因陋就簡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千餘年來經乾縣人不斷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做鍋盔時先將精選的麵粉掌握好水溫和成極硬的死面塊,需置於案上用木槓壓,壓勻後加入起面和鹼水再壓,直到麵團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醒好後面塊分成每塊一斤重的面劑,置於鐵板用麥秸火,邊壓便轉,直至壓成直徑八寸、厚約六分的圓餅,呈菊花狀。然後三翻六轉,壓棱着色、表皮微鼓即熟。剛出鍋的鍋盔香氣撲鼻,飄香數里。由於其做工獨特,可久擱不壞。

餷酥

餷酥是乾縣著名小吃,用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紅絲、綿白糖作餡,入鍋油煎,餅即發起成泡,顏色金黃,香酥可口。據傳餷酥原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敬獻,隨之流傳到民間。因馬油難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掛麵

掛麵是用精粉手工製作,細若髮絲,潔白光韌。先在開水中煮熟撈出,在涼開水中衝過,再撈成小撮,調成酸湯,以雞蛋洛餅,嫩韭菜、 白菜心切碎做為「漂稍」澆在撈好的麵條中,做也叫「 澆湯麵」,酸香可口,滋味鮮美。相傳修建乾陵時,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當地 群眾為使他們能吃上 麵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麵條搭在竹杆曬乾切斷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士卒和民工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不僅能 充公飢還能解乏止渴,被雀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麵條改進為 手工掛麵,在酸湯中又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麵」。[1]

參考文獻

  1. 黃土民俗村旅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