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室衰微的原因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朝衰微

來自網絡的圖片

周室衰微的原因是什麼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後,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得以實現。東遷以後,王室轄地大為縮小,且在不斷縮減之中。轄地縮小、賦稅相應減少,各國諸侯已不再定期朝貢,王室失去貢納,經濟十分困難。與王室轄地縮小,經濟窘迫相反,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開始挑戰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周天子只具虛名,而無實力,無法行施相應的權力,日漸衰微,出現了「政由方伯」的局面。[1]

衰微原因

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爭當霸主。這就告訴我們,春秋時期最顯著的一個歷史特點,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諸侯爭霸。那麼,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國家根本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本身,隨着血緣關係不可避免的日漸疏遠,建國時的血濃於水與君臣恩情,早已被十代上下的代際變化所稀釋,這是周王朝的統治系統的致命bug,只會積重難返,無法徹底改良。這一致命弱點給霸業模式的代興提供了政治上的空間,這個空間也可以理解為西周政治的實踐漏洞。

西周末年統治階級政治權威的敗落

周厲王的腐敗無道,周幽王的昏聵無道,相繼給西周權力的頂層帶來了動盪的半個多世紀,造成了周王、周公召公為首的世卿貴族間的致命的合作裂痕,以及周貴族與民眾因爭利而產生的離心離德,使得西周王族的信望一落千丈。

周幽王被犬戎攻殺之後,西岐宗室對太子(平王)、申侯充滿厭惡,擁立了幽王之弟攜王,受到虢國支持的攜王,與受到秦晉鄭支持的平王相互攻殺,一方面耗盡了周朝的宗室力量,一方面貶損了周王室在諸侯心中的權威。

政治制度的漏洞以及權力頂層的動盪,為諸侯爭奪霸權提供了機會和名義。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開,幽王被討伐以及平王東遷的背後都不乏各個伊洛河朔貴族勢力的干涉、煽動與各自擁戴,東周以後,鄭莊公逞着周王在鄭國封國附近,經濟依賴性強,甚至都出現了對周王的反討伐,甚至還射了周王。威嚴掃地,不崩才怪。

而且,平王東遷後為了搞垮攜王派,將關中西部讓給秦國,把關中東部及晉西南讓給晉國,給了兩國君主自行做大的機會,王室則喪失了整個關中與崤函古道的興勝之區,徒留河洛之地的半塊王畿,王室實力自然是要大減的。

周遭外族的強勢與入侵

在夏商周時代,周圍的非華夏族類非常強大,其強弱盛衰與秦漢以後的北患極為相似:中央的政治軍事衰弱,就會直接引來周圍夷狄蠻戎的強盛與入寇,再加上夏商周時代一相是華夷雜居:華夏族在交通要津與肥沃之地,耕耘着農業、經營着城郭(此即古書中的國人);非華夏族,則在廣大的交通網絡、青銅農業以及城邑貴族政治編織的網絡中保持着遊牧狀態(晉國內外的狄、巴蜀楚三國本身、齊國東邊的萊夷、淮河一帶的淮夷、燕國內外的東胡、中原一帶的嵩山狄)。

所以一旦周王勢弱,沒有有長城捍衛的周朝華夏,就面臨相當危險的窘境,並會隨着各種因素的攪局,而加速惡化。這也為東周早期春秋五霸的出現提供了最大的口實與實際需要。

總之,周王權的衰落是源自其制度缺陷本身的難以遮掩、難以迴避,且在內外動盪中不斷激化並最終崩盤的結果。[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