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復州 |
中文名稱;復州 屬性;州名 初置朝代;北周 記載文獻;《元和郡縣圖志》 |
復州北周初置。以復池湖為名。治建興(隋改沔,今屬湖北)。唐轄今湖北仙桃、天門、監利等縣市地。寶應後移治竟陵(五代晉改景陵,今天門)。五代後轄境縮小。南宋端平間又移治沔陽。元至元二十三年(1276年)改為路,十五年改沔陽府。遼興宗置。治永寧(今瓦房店市西北復州)。轄今遼寧瓦房店市地。蒙古廢。明代復州衛。
20世紀初,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建成後,由於交通便利,瓦房店逐漸繁華起來。1925年12月,復縣行政公署從復州城遷至瓦房店,復州城則成為區、鄉駐地。1947年6月,復縣縣城瓦房店成為遼南行政公署駐地,復縣機關遷回復州城。
序言介紹
北周置湖北地名
復州,竟陵。下。開元戶五千二百三十二。鄉一十一。元和戶七千六百九十。
鄉一十五。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並屬楚,《史記》白起拔郢,東至竟陵,即此是也。秦屬南郡,在漢即江夏郡之竟陵縣地也。晉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復州,取州界復池湖為名也。貞觀七年,州理在沔陽縣,寶應二年移理竟陵縣。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東至沔州陸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西北至郢州陸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南至沔陽縣一百三十里,自縣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白?布一十匹。賦:布,麻。
管縣三:竟陵,沔陽,監利。
竟陵縣,中。郭下。漢舊縣也,屬江夏郡。舊縣在今郢州長壽縣界竟陵大城是也。周屬復州,隋大業三年,改復州為沔州,縣屬不改。武德初,又屬復州。
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縣城,本古風城,古之風國,即伏羲,風姓也。南臨氵義水。
沔陽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杜縣地,梁天監二年分置沔陽縣,即今縣東三十里沔陽故城是也。今沔陽縣,即後魏所置建興縣,隋大業三年改建興縣為沔陽郡,武德五年改郡為縣,屬復州。
沔水,在縣南八十步。東入漢川縣界。
馬骨湖,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夏秋?漲,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為平田。
周回一十五里。
監利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復州。
大江,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遼置遼寧地名
遼興宗置。治永寧(今瓦房店市西北復州)。轄今遼寧瓦房店市地。蒙古廢。
明朝置復州衛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重置復州。
明洪武十四年,置衛所於復州城(位於今復縣西北復州鎮),下設左、右、中、前四千戶所"俱衛治內",均設於復州城內。鹽廠百戶所,遼東志僅記載"城西四十二里",而未列地名。按方位里程求之,應位於今復州城鎮西之三道房附近。鐵廠百戶所,遼東志載"城北九十里",今復州城鎮北四十里即瀕臨海岸,遼東志應屬誤載,當為鎮東北九十里。按此方位里程求之,該衛鐵廠應置於今復縣北境之許屯附近。(注:復縣即今天瓦房店市)
此時,復州同復州衛並存,州主管民政,衛則負責軍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十多年,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金州、復州州制,專行衛制。
明末,復州、金州及其所屬遼南地區一度成為後金控制下的遼東背後明軍最後的據點,在明朝和後金間多次爭奪,期間毛文龍所屬東江鎮,以及隔岸的登萊巡撫袁可立等多次從海路對遼南用兵,襲擾後金同時力圖恢復遼東。明末遼東之亂,數百萬遼民陷於兵燹,大量遼民為躲避後金屠殺和奴役,南逃者不計其數。金州復州也一度安置大量失陷土地的遼民。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來自大連市檔案局權威資料——瓦房店復州古城 , 快資訊 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