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以退為進才不會帶來霉運,其中的道理值得一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以退為進才不會帶來霉運,其中的道理值得一看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以退為進才不會帶來霉運,其中的道理值得一看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他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了朝廷,遠離了爭權奪利的京城。

離開京城時的曾國藩,是權傾天下的禮、兵、工、刑、吏部侍郎,除了戶部外,他獨掌五部,可見咸豐皇帝對他的信任。

如此一個顯赫人物,在官場上可說呼風喚雨,曾國藩為何有離開的想法呢?

是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以退為進,是曾國藩為官生涯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方法。

其實,自從咸豐皇帝即位,自己不斷獲得重用後,曾國藩就已經有了離開朝廷的想法,可他一直找不到理由,畢竟,他還很年輕,離退休年齡還很長。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這一年,42歲的曾國藩奉命去江西主持鄉試時,到了安徽境內後,由於母親病逝,讓他有了一個回家的理由,咸豐皇帝即使不想讓他離開,可礙於禮制,也不好阻擋了。

而曾國藩這一次離開,就再也未進入朝廷為官了。

曾國藩的選擇非常明智,也讓今天我們很多人在面對名利而無法選擇和權衡時,提供了一個參考範例。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每個人都看一看。

曾國藩 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於講「道德」說「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太平天國進軍湖南時,被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舉辦團練。後來組建起一支具有正規軍規模的地主武裝團練——湘軍。咸豐四年發布《討粵匪檄》。 率湘軍出省作戰,為清政府收復失地。為了強化鎮壓力量,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新式槍炮。咸豐十年(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