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极理事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俄罗斯担任主席国时的北极理事会标志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北极理事会,又译为北极议会北极委员会北极协会,是一个高层次国际论坛,关注邻近北极的政府和原住民所面对的问题。

历史

创立北极理事会的第一步是在1991年由八个邻近北极的政府所签署的《北极环境保护策略》。在1996年,渥太华宣言引致北极理事会的成立,致力于北极地区的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会籍

成员

现在北极理事会的成员有加拿大丹麦(包括属土格陵兰法罗群岛)、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第一任主席(1996年-1998年)由加拿大担任。第二任(1998年-2000年)是为美国。第三任(2000年-2002年)则是芬兰。冰岛负责第四任(2002年-2004年)。第五任(2004年-2006年)为俄罗斯。挪威则为第六任(2006年-2008年)。第七任为丹麦(2009年-2011年)。瑞典为第八任(2011年-2013年)。第九任主席(2013年-2015年)由加拿大担任。


北极理事会会籍情况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成员国与地区
  观察员国

六个北极原住民族在北极理事会中有永久参与的议席。这些代表包括阿留申国际协会北极阿萨巴斯卡议会哥威迅国际议会因纽特北极圈议会俄罗斯北方原住民族协会萨米理事会

观察员

此外,北极理事会还有一些永久观察员,譬如六个非北极国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英国;几个国际组织如:北极议会人、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国际红十字会北欧理事会北方论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如:世界驯鹿人协会北极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北极规划小组。

2013年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意大利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被批准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1]

另设特殊观察员。特殊观察员和永久观察员的分别是,永久观察员会自动获邀出席所有会议(虽然它们未必会全部参与),特殊观察员出席每一次会议都需要批准(虽然批准已属例行形式)。

会议

北极理事会差不多每六个月在主席国家内某个地点召开一次资深北极官员会议。资深北极官员是八个成员国的高层代表,有时是领事或资深外交官。六名永久议席代表及认可观察员会同时出席。

当两年任期快要结束,主席召开部长级会议,正是北极理事会在整个时期的工作高峰期。八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北方事务部长或环境部长都会出席。每次部长级会议都有以当地城市为名的宣言。这份宣言涵盖了主要议题包括气候改变、持续发展、北极监督和评估、永久生物污染物及其他北极中的致污物,还有五个工作小组的工作。2006年的部长级会议在俄罗斯萨列哈尔德举行,俄罗斯在10月26日宣布《萨列哈尔德宣言》。研究指出北极区的硫磺污染来自俄罗斯金属精炼工厂和遥远南方的工业。

协调工作

每一任的主席国负责设立一个秘书处。秘书处负责全面统筹议会活动,譬如组织半年一次的会议、管理议会网站、分发有关议会的报告和文件。几个成员国都希望建立常设秘书处,但美国自北极理事会成立开始就一直否决这建议。

工作小组

北极理事会的实际工作是由辖下的六个工作小组负责。他们共有三个规划和行动计画:

工作小组

  • 北极议会对于减少北极污染的行动计划[1] (ACAP)
  • 北极监督和评估计画 [2](AMAP)
  • 北极动植物保育 [3](CAFF)
  • 紧急、预防、准备和反应 [4](EPPR)
  • 保护北极海洋环境 [5](PAME)
  • 永续发展工作组 [6](SDWG)

规划和行动计画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