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埃洛拉石窟

增加 1,127 位元組, 4 年前
佛教石窟
[[File:佛教石窟.jpg|right|thumb|《維斯瓦卡瑪洞穴》[http://www.merit-times.tw/NewsPage.aspx?unid=543412 來源網站]]]
印度佛教石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是為了禮佛的功能,意思是塔廟。平面佈局呈現U字型,在後半部圓弧的中央有一座佛塔。另一種是修行用的石窟,名為毗訶羅意思是精舍或是僧房。呈一個方型空間ㄇ字型的壁面鑿出小龕空間,讓僧人可在當中坐禪。<ref name="佛教石窟">{{cite news|url=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29| title = 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7-11-10 | publisher=全國宗教資訊網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在埃洛拉(Ellora),佛教徒是第一個開始發掘洞穴的人。發掘時期可以追溯到公元450年到700年之間。在此期間,佛教的追隨者發掘了12個洞穴。根據這些洞穴的日期,可以將這12個洞穴細分為兩組。洞穴1至5在十二個洞穴中排在較早的位置,與洞穴6至12(位於較晚的日期)分開放置。<ref name="佛教洞穴群">{{cite news|url=http://asi.nic.in/buddhist-group-of-caves/| title = 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1 | publisher=印度考古調查 | accessdate=2019-12-11 }}</ref>
佛教石窟共12座,編號第1至12窟。形式上創作沿襲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屬於修行僧人的房舍一般。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餘均係毗訶羅窟(僧舍)。但毗訶羅窟有時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顯佛殿的創作。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較印度教石窟樸實,但由於當時佛教已漸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離了笈多時代的審美觀,逐漸走向巴洛克式複雜華麗的跡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雕刻已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除通常採用一佛二脅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還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菩薩、女神和曼陀羅等早期密教圖像,意味著佛教的衰落、解體與蛻變。
第12窟稱作[[丁德勒]](3層),是支提、毗訶羅混合窟。窟殿由24根列柱支撐,後壁雕滿了長排菩薩,主龕佛像的脅侍為[[蛇神]]那伽。第2層上有一道長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猶如一座佛教的萬神殿,雕刻著成排的眾佛、菩薩、多羅女神等群像,構成了早期[[密教]][[曼陀羅]]圖像。
<ref name="上座部佛教百科">{{cite news|url=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9F%83%E6%B4%9B%E6%8B%89%E7%9F%B3%E7%AA%9F&variant=zh-tw| title = 埃洛拉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1-12-30 | publisher=上座部佛教百科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頂層是一個巨大的大廳,其大小與下層幾乎相等,在東邊有一個神rine和一個巨大的前廳。大廳的後牆包含十四尊佛像,北部代表七尊,南部代表七尊。北部的七個圖像在bhumisparsa手印中,分別是Vipasyi,Sikhi,Vishvabahu,Krakuchhanda,Kanakamuni,Kashyapa和Sakyasimha,都是瑪努斯佛。南部的七個代表神佛。前廳的側壁上裝飾著三副女性神像,每側三幅。這座神社的裝飾是佛像的巨大形象,旁邊是Padmapani和Vajrapani。<ref name="佛教洞穴群">
===印度教石窟===
2,8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