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興區 (台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角板山

圖片來自flickr

復興區泰雅語Pyasan),舊稱「角板山」,前身「復興鄉」,位於臺灣桃園市東南端。北鄰大溪區,東北鄰新北市三峽區烏來區,東南接臺灣省宜蘭縣大同鄉,西南與西北鄰臺灣省新竹縣尖石鄉關西鎮

面積約351平方公里,占桃園市總面積的七分之二,人口則約1.3萬人,為桃園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但同時為全臺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內居民多為臺灣原住民族泰雅族

依照《地方制度法》,復興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桃園市其他市轄區的性質並不相同,準用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復興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而非桃園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復興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歷史

舊名「角板山」,日治時代新竹州大溪郡蕃地,戰後初設角板鄉

地名由來

  1. 1886年劉銘傳於當地視察,見大嵙崁溪兩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遂取名為角板山。[1]
  2. 清末稱此地夾板山,這座山在泰雅語名字為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 另一說是泰雅語Pyasan(比亞山),源出於一位泰雅族部落的頭目的名字,清末他為抵抗清軍的攻擊奮戰而亡,族人以其名紀念之。[2]
  3. 日治時期,總督府征服當地的原住民,將地名改為「腳板山」,示腳踏之板的蔑稱。從日治時期才出現的角板山一詞來看,所謂劉銘傳命名的說法,或為訛傳。但是,1899年的「台灣協會會報」以假名標註角板山的讀音為台語的「カッバンソァン」,可知角板山之名在總督府理蕃之前的1899年已經存在。又,「腳踏板」亦非日文詞彙。

改名

1954年10月31日更為復興鄉。據當時報紙所載,「原住民為慶祝總統華誕及象徵國家復興」,而由鄉公所決議呈請桃園縣政府核准,同時亦將角板國民學校改稱介壽國民學校。並選在總統蔣中正之生日始用。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後,復興鄉改為復興區

復名運動

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提案改名為「比亞外」或「比亞山」,更早前有提議改稱「角板」,但遭多數鄉民否決。[3]

文化特色

溫泉

日治時期,復興區開發有五處溫泉,分別為四稜溫泉新興溫泉高義溫泉、巴陵橋溫泉、小烏來溫泉,除了四稜溫泉和新興溫泉外,其他的溫泉在附近水利工程實施後淹沒於溪谷中,巴陵橋溫泉於1997年被重新發現,命名為爺亨溫泉

教育

高級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三光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光華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奎輝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霞雲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三民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民小學[5]
  • 桃園市復興區長興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高義國民小學
  • 桃園市復興區義盛國民小學

旅遊

交通

客運

  • 桃園客運
    • 5090 桃園-上巴陵-林班口
    • 5091 中壢-上巴陵-林班口
    • 5093 大溪-巴陵
    • 5094 大溪-三光-巴陵
    • 5104 大溪-復興
    • 5104A 大溪-復興-小烏來
    • 5105 大溪-小烏來
    • 5106 大溪-霞雲里
    • 5109 大溪-高遶-李屋
  • 臺灣好行
    • 502 桃園後站-小烏來(僅限假日行駛)
    • 506 大溪總站-東眼山(平,假日均有行駛)

影片

桃園難玩! 大數據分析 復興區重遊率不到6成|TVBS新聞 @TVBSNEWS01

參考文獻

  1.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復興鄉志》復興鄉公所 ,2000年.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2. 許毓良《清末桃園山區的原住民(1885-1895)─以「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為主的討論 》 輔仁大學歷史系 (PDF). [2015-09-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7). 
  3. 黃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國、陳信仁、張瑞楨. 拒復興仁愛 山川部落爭「原」 味. 自由時報. 2014-10-25 [2014-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4. 初步規劃於復興鄉羅浮國小校區設置高中分校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4-13.
  5. 存檔副本. [2023-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