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會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會縣古稱岡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隸屬廣東江門,新會地處中國大陸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三角之要衝,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87平方公里,人口75萬。[1]

新會概況

新會地圖顯示新會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南與珠海斗門相鄰,北與鶴山、西與開平、西南與台山接壤。總面積1387平方千米,人口75萬(2011年)。新會區轄1個街道(會城)、10個鎮(大澤、司前、沙堆、古井、三江、崖門、雙水、羅坑、大鰲、睦洲),區人民政府駐會城街道。郵編:529100。代碼:440705。區號:0750。新會城區地圖外文名稱為Sunwui或Sanwui。母語為粵語四邑片新會話。新會是中國著名僑鄉、南粵歷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新興的工業城市。設區前面積1642平方公里,人口85萬,有港澳僑胞近70萬分布於世界57個國家和地區。

新會在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8℃,2010年降雨量2020.3毫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河網密布,特產豐富,素有「葵鄉」、「水果之鄉」、「魚米之鄉」之稱。

新會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相連,內河外海相通,公路成網。佛開高速、中江高速、廣東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和新台高速貫通境內,水翼船及豪華汽車直達港澳,廣珠城軌新會一小時直通廣州。另外,在建中的廣珠鐵路和規劃的多條軌道交通、高速路橫跨境內,交通方便快捷。

新會是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獲評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城。新會還是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陳皮之鄉和中國古典家具之都。新會產業發達,榮膺中國(新會)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中國化纖產業名城、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中國(新會)食品生產基地等稱號新會學宮。2009年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新會有兩千多年歷史,秦、漢時屬南海郡地,南朝(公元420)設新會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新會縣。隋唐間曾改稱岡州,與廣州、潮州並稱「嶺南三大古州」。新會是南粵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新會人文璀璨,是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新會文物古蹟極多,有4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貝丘遺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窯址,有宋朝的孔廟、宋元崖門海戰遺址和崖山祠,有明清的古塔、古炮台和媲美廣州陳家祠的新會書院,有廣東四大叢林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啓超故居等。新會風光綺麗,風景名勝眾多,小鳥天堂、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海內外聞名,叱石岩、公坑寺、紫雲觀、玉湖度假村、古兜度假村、銀湖灣等是旅遊好去處。新會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素有「東莞拳頭新會筆」之美譽。 從明代起新會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舉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曾造就不少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可謂英才輩出,學者如雲。其中有南北朝的「三世刺史」馮業、馮融、馮寶(冼夫人丈夫); 元、明學者張偽、黎貞和一代大儒陳獻章同出都會,世稱「一里三賢」;當代陳垣、陳樂素、陳智超祖孫三代,人稱「一門三史家」,還有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啓超和中國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馮鋼百等,早為世人傳頌。今天的新會,已發展成為一座底蘊深厚的文明之城、生態優美的宜居福地、商機無限的投資熱土。[2]

自然地理

地形

新會地表顯露地層,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白堊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統,其中以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分布最廣,出露面積898.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4.72 %。火成岩分布廣泛,多為燕山旋迴的岩漿岩。區內褶皺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不大發育,有新會背斜、杜阮向斜、睦洲向斜。斷層形成發育在寒武系、中泥盆統、白堊紀地層及燕山三、四期岩體中,其中北西300°方向斷裂規模最大,由睦洲、大鰲往東南延至斗門,往西北延至鶴山、四會,長度大於170公里。

新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區境西北、西南部,面積88252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5.84%,有大雁山地、圭峰山地、古兜山地、牛牯嶺山地。其中古兜山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是全區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區境東南、中南、中西部,顯示海灣沉積特徵,面積107.19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43.53%,有海灣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平原、山谷沖積平原。全區水域面積507930畝,占全區總面積的20.63%。

山脈

新會山地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北、西南部,面積88252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5.84%,有大雁山、圭峰山、古兜山地、牛牯嶺山。

古兜山:距新會縣城62公里,群山連綿百里。建國前,這裡被作為土匪巢,被害者多為華僑、僑眷,建國後,興辦林場、茶場、果園、造林綠化。辟山辦電,耗資1400萬元,共建成水庫11座,水電站17座。 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行政區劃屬古兜水電站指揮部。「指揮部」位於古兜山地西南部,西界台山,東連崖南,是以主峰古兜山為中心的高山區。東南3公里有馬山,高程350米。西北1.5公里有大磅山,高程909米。南距5.5公里有古兜山主峰獅子頭,高程982米。東南距3公里有劉三姝山,高程831米。大磅山東3公里有大園嶺, 高程756米。南折3公里有將軍山,高程629米。又4公里至紅婆山西坡,這一帶現築有水庫5個,建電站10座,集雨面積50000畝。山地全部封育次生林,保持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圭峰山:位於新會境內的西北部,峰巒起伏,綿亘數十里,東接江門市區,南與會城鎮相鄰,西接大澤鎮,北至杜阮鎮。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稱「圭峰山」相傳隋唐時,山上多桂樹,又有「桂嶺」之名;其頂方圓如台,亦稱「玉台山」。遠望圭峰,蒼翠欲滴;進入圭峰,綠蔭如蓋,「圭峰疊翠」,已成為新會的新八景之首。1989年,被定為省級首批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家林業部批覆圭峰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55.1平方公里。

圭峰山是廣東的十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是名儒碩彥的講學之地,高僧羽客的練真之所,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到圭峰遊覽題詩;明代大畫家沈石田曾到此作《玉台圖》;明代著名的理學家陳白沙曾在圭峰山講學;明末兵部尚書黃公輔退官後曾在圭峰山修身養性並聚眾抗清,今在山上仍留有黃公輔墓和紀念他的寺廟;唐代黃巢、明朝黃蕭養兩次農民起義,都曾在圭峰山上安營紮寨,今仍有點將台太師座、練兵場等遺址可尋。

大雁山地:盤亘在縣境西北,主峰大雁山,海拔308米。

牛牯嶺山地:在縣境東西,主峰牛牯嶺,海拔398米。

水文

新會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水系,河道縱橫交錯。過境河流除西江、潭江、蓬江等大幹流外,還有天沙河、石步河、沙沖河、田金河4條小河。境內河流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雙水下沙河、崖西甜水坑;另外還有天等河、天湖水、田邊沖、古兜沖、古井沖、火筒滘、橫水坑、沙堆沖等8條。主要河流有:

西江:從棠下鎮天河起,至大鰲鎮大鰲尾出境,在百頃頭以下河段又稱磨刀門水道。境內河段長45公里,平均河寬960米,境內流域面積96.1平方公里。

潭江:在牛灣鎮昇平流入市境,出崖門注入黃茅海。境內河段長63.7公里,新會港平均河寬1000米,境內流域面積909.4平方公里。從牛灣鎮昇平至會城鎮溟祖咀河段稱潭江,長37.7公里,平均河寬300米,流域面積587.3平方公里;從會城鎮溟祖咀至崖門口河段稱銀洲湖,湖面長26公里,平均寬1550米,水域面積54600畝,流域面積322.1平方公里。

蓬江:蓬江即江門河,是溝通珠三角洲西、北、東江與邑內主河流潭江和銀洲湖的唯一較大型水道。河流流域面積為313平方公里,幹流全長23公里,平均河寬70米。它北接西江於北街,南連潭江於三江。從江門市區穿過,分成河北、河南兩部分。

氣候

新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年均氣溫為21.8℃,最高年為22.6℃,最低年為21.2℃。6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高溫期,日均溫度27℃以上;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低溫期,日均溫度15℃以下。歷年平均日溫差6.9℃,秋冬季最大,春夏季最小。多年平均降水量1784.6毫米,最多年為2829.3毫米,最少年為1103.2毫米。4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降水量分別占全年降水量的82.75%和17.25%。年均降水量從南向北逐漸減少。? 年均日照時數為1731.6小時,占年可照時數的39%。年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10千卡/平方厘米,7月輻射量最大,2月最小。霜期出現於12月至次年2月,其中以1月出現最多,年均無霜期為349天。年均蒸發量為1641.6毫米。常見災害性天氣有早春低溫陰雨、龍舟水、暴雨、颱風和寒露風。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新會耕地面積47.62萬畝,按成土母質可分為西江和潭江下游沖積土、花崗岩成土母質、沙質岩成土母質。土壤偏酸,土質肥沃和偏粘,土層深厚,地下水位高。海塗草灘多分布於潭江河道和崖門口外海灘,是農田耕地的後備資源。

礦產資源 :經探明具開採價值的礦產主要有:錫、鎢、褐釔鈳礦、獨居石、鋯英石、綠柱石、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等有色金屬和稀土金屬;石英砂、泥炭土、黑泥、白泥、鉀長石、石英石等非金屬礦產。

水資源:地表水資源豐富,年境內徑流總量17.41億立方米,人均占水量2182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占水量2282立方米,年過境徑流總量99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為75.77萬立方米/日。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6萬千瓦,其中2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古兜山、牛牯嶺、圭峰山等地區,其餘為潮汐能。

植物資源:蒲葵為特產,五穀果蔬竹木與鄰近市縣大同小異。野生植物有1000多種,按開發利用價值可分為野生木本植物(200多種)、澱粉植物(20多種)、水果植物(20多種)、油料植物(20多種)、藥用植物(335種)、觀賞植物(約60種)6類。屬國家保護樹種有銀杏、水松、水杉等10多種,多產於古兜山。

動物資源:除禽畜等家養動物外,野生動物主要有鳥、獸、蟲、魚4類,其中以魚類水產品為大宗。鳥類有夜鷺、麻雀、野鴨等60多種,獸類有穿山甲、水獺、果子狸等10多種,蟲類有蜂、蝶、蛇等數十種,其中毒蛇種類較多。魚類種類多,分布廣,除鯇、鯪、鯉等淡水魚外,近海沿岸有鯧、魴、銀魚等魚類數十種。此外還有龜、蛙等兩棲類動物;螺、蜆等軟體動物;蝦、蟹等節肢動物;禾蟲等環節動物。[3]

歷史沿革

新會在泰、漢以前還沒有建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新會地屬南海郡。至於當時新會地隸屬南海郡的四會縣還是屬番禺縣,古來史籍志書沒有統一定論。

到了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孫權置平夷縣,即新會縣地,也就是新地縣的前身。後來,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為新夷。夷,古作彝,是對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的通稱。可見當時新會地方尚未開化。那時新夷縣的疆域包括那些地方?縣治設在那裡?古圖籍均不可查考。明朝後期和清初的兩部《新會縣誌》,都載平夷(新夷)在臨允、新興縣交界,似不可信。譚鑣著的《新會鄉土志》引錄顧氏《讀史方輿紀要》說:新夷廢縣在西45里。按今縣城位置計算,那時的縣治當在今司前的河村,此說仍需查證。經過140年,到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在新夷縣西置封平縣,屬新興那邊的新寧郡;在新夷縣東置盆允縣,同新夷縣一樣隸屬南海郡。那麼,盆允縣在今新會那裡泥?明後期和清初的《新會縣誌》記「在今四會縣北二十里」,實近於謬。因為以後很多時間,盆允縣都是隸屬新會郡,與四會另屬他郡沾不上邊。譚鑣的《新會鄉土志》根據《大清一統志》的說法,認為盆允縣,在今縣北20里,適為今之杜阮。這個測斷,也有疑問。因為盆允建縣的同時,也建立新會郡,以盆允縣為新會郡治。如果杜阮成為郡太守所在地,為什麼歷來的典籍都沒有一點紀錄呢?為什麼至今也未發現一些出土文物佐證呢?

元熙二年東晉覆亡,這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建政,改元永初元年(也是420年),下令分南海、新寧2郡地域設立新會郡。新會之名自此開始。新會郡治盆允,初領盆允、新夷、封平3縣;後又增置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封樂、封平3縣;後又增置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封樂、義寧、始康、初賓等縣,共領12縣。當時,新會郡所管轄的地方很廣,包括現在的江門、新會、台山、鶴山、開平的全境和新興東南部、恩平東部、高明東南部、順德、中山的西北部和西部。明初邑人黎秫坡在《送韓明府人覲·序》中說:「邑居郡東南,周境逾千里,徭僮雜處,戶五萬有奇。」此說,尢可徵信。

新會郡的建立,經過整個南北朝至隋朝初共178年,中間領縣雖有少數變動,但基本上各朝相沿不衰。到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為縣,又並盆允、永昌等6縣為封州。次年改允州,十三年(593年)改允州為岡州。譚鑣說岡州治新會城,而近年出版的地理沿革書載,認為隋之岡州治應在義寧,即現在的新興東南、開平縣西。後一說有其理由。隋大業元年(605年)廢岡州,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岡州,治新會。這時候岡州治新會。以後唐貞觀至玄宗約100年間,岡州屢廢屢置,變動較頻,到最後廢岡州,將州轄地分置新會、義寧兩縣,同屬廣州,縣境的體制才基本定下來。到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新會縣的轄地仍相當寬廣,並以岡州治為新會縣治。譚鑣認為隋唐時的岡州治在現新會縣,盆允縣治則在杜阮,至此,岡州廢了,新會縣治便從杜阮遷回會城。盆允縣治是否在杜阮?值得疑問;現有文獻書籍記載:認為盆允縣治可能在現在的鶴山雙合鎮(舊時的平開雙橋都),因清中葉該地設有盆允公局。至於岡州建立的百年之間,州治設在那裡,志書史籍眾說紛芸,莫衷一是。有說在四會縣(《廣州記》);有說在義寧縣(廣東方輿));明黃佐編的《廣東通志》則說「所謂廢岡州治,順黃雲山前者是也。」並且指出:「隋至唐初之新會縣治與岡州州治不同也,新會縣治在盆允,岡州州治在今新會城。」此說比較有理。即使隋末唐初岡州治設在義寧,但義寧過去曾併入新會,也是新會郡的屬縣。因此,把岡州同新會劃等號,從歷史的實際和習慣,都是恰當的。

新會縣境自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割地置香山縣,明景泰三年(1452年)割地置順德縣,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地置恩平縣,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地置新寧縣,清順治六年(1649年)割地置開平縣,雍正十年(1732年)割地置鶴山縣。此後疆域才固定下來,直到清末、民國都沒有大變動。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新會撤縣設市。

2000年,新會市轄18個鎮:會城鎮大澤鎮七堡鎮司前鎮牛灣鎮羅坑鎮小岡鎮雙水鎮崖西鎮崖南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荷塘鎮、棠下鎮、杜阮鎮。總人口932425人,各鎮人口: 會城鎮 276853 、大澤鎮 42316、 七堡鎮 12333、 司前鎮 71846、 牛灣鎮 9017 、羅坑鎮 25435、 小岡鎮 23275 、雙水鎮 69838、 崖西鎮 29634 、崖南鎮 11971 、沙堆鎮 33260 、古井鎮 40872 、三江鎮 45612 、睦洲鎮 41251 、大鰲鎮 34127 、荷塘鎮 49530 、棠下鎮 62770 、杜阮鎮 52485。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6號):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新會如今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33個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新會

2005年,撤銷會城鎮,設立會城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關。會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會城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3個居委會和29個村委會,總面積140.6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5170人。[4]

鄉級區劃

會城街道

會城鎮位於市境中部,是新會市城區所在地,為新會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該鎮東鄰江門市和三江鎮,南連雙水鎮,西臨小岡、七堡、大澤鎮,北接杜阮鎮。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120.08平方公里(含勞動大學),人口228480人,轄10個街道辦事處,28個農村管理區。

大澤鎮

大澤位於新會市中西部,東接會城鎮,南臨七堡鎮,西鄰司前鎮,北連鶴山市和杜阮鎮。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86.69平方公里,其中年末實有耕地面積24084畝,總人口39744人,轄18個管理區和1個墟鎮。

司前鎮

司前鎮位於市境西部,東鄰大澤、七堡鎮,南隔潭江與羅坑、牛灣鎮相望,西接開平、鶴山市,北連鶴山市。北面屬丘陵山地,東南面屬潭江下游沖積平原。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88.7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5192畝,轄15個管理區、260條自然村,總人口66361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4.5萬多人。

沙堆鎮

沙堆得名於宋末。位於市境東南部,東、南鄰斗門縣,西接古井鎮,北連古井鎮和斗門縣。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97.44平方公里,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0708畝,總人口33314人,轄18個管理區。全鎮旅外鄉親3萬多人,是新會市著名僑鄉之一。

古井鎮

古井鎮位於市境東南銀洲湖畔,東、南接沙堆鎮,西與崖西、雙水鎮隔銀洲湖相望,北鄰三江、睦洲鎮。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112.32平方公里,總人口43216人,均為漢族,轄18個管理區,157個村民委員會。

三江鎮

大洞口江、潭江、虎坑江在該鎮前會合後經銀洲湖出海,故名「三江」。三江鎮位於市境中部偏東,東鄰睦洲鎮,南接古井鎮,西望雙水、會城鎮,北連江門市。鎮政府駐在三江墟鎮。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82.37平方公里,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8932畝,總人口45690人,旅外華僑、港澳台同胞2.3萬多人,轄16個管理區和3個區級農場。

崖門鎮

崖門鎮於2002年1月初由崖西、崖南兩鎮合併而成,位於江門市新會區境西南,地處珠江水系崖門海口,東與古井鎮、沙堆鎮和珠海斗門區隔海相望,南接台山市都斛鎮,西靠古斗山脈,北鄰雙水鎮。全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884人,旅外僑胞、港澳同胞2萬多人,轄28個村,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鎮府駐地設在崖西社區迎賓南路。

雙水鎮

雙水之地有河流瀧水,故取名「瀧水」,新中國成立後,取其諧音,稱為「雙水」。該鎮位於市境中南部,銀洲湖西岸,東望三江、古井鎮,南連崖西鎮,西接台山市、羅坑鎮,北鄰小岡、會城鎮。

羅坑鎮

羅坑得名於宋初,在陳沖墟衛生院內仍存有宋慶曆七年(1047年)所立仙涌寺石碑,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鎮位於市境西部,東與小岡、雙水鎮毗鄰,南接台山市,西連牛灣鎮,北鄰七堡、司前鎮。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82.08平方公里,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7729畝,人口29320人,華僑、港澳同胞3.2萬人,轄11個管理區、132條自然村。

大鰲鎮

大鰲之地在元朝是淺海,明初逐漸成陸,得名於明末。該鎮位於市境東部,東鄰中山市,南望斗門縣,西接新會睦洲鎮,北近江門市外海鎮。西江環繞全島,全境無山,屬低沙田地區。鎮內有「沙頭頂沙灘」、「西堤水松林帶」、「大嶼古榕」、「安生水鄉樂園」和「一石」等名勝旅遊區。鎮政府設在大鰲墟。

睦洲鎮

睦洲之地於南宋寶慶年間成陸,由11個大小島嶼組成,居民和睦相處,故名「睦洲」。該鎮位於市境東部,東望大鰲鎮,南鄰斗門縣,西接古井、三江鎮,北連江門市。 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80.09平方公里,轄19個管理區和1個鎮級農場,總人口40692人,港澳台同胞7000多人,海外華僑2500多人。

經濟發展

新會綜合實力較強,連續三年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在2002年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評比中,居第34位。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158.42億元,增長15.3%,增幅創1996年以來新高,保持江門地區排頭兵地位;工業總產值462.06億元,增長29.8%;農業總產值30.43億元,增長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1%。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諧安定。

經濟結構

工業發展質量持續提高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04點,上升36點。財稅總收入占GDP比重由17.37%提高到19.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由5.79%提高到5.93%。工業項目投資強度每畝提高20萬元。第六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獲全國科普示範區稱號。全社會科技研發(R&D)投入占GDP比重由0.87%提高到1.1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2.3%提高到23.2%。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6家。實施質量強區戰略,8家企業參與制定4項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新會,新增省名品名標4個。

臨港工業加快發展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80.43億元,增長24.89%。裝備製造、金屬製品兩大產業產值均超300億元。產值超億元企業238家,新增71家,其中超10億元22家,新增6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72家,新增13家,其中超億元6家,新增1家。園區經濟總量增大,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億元;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動工建設,協議入園配套企業17家,計劃投資超50億元;銀洲湖紙業基地產能約60萬噸,投產和開工建設紙業大項目3個;崖門環保電鍍基地正式營運,簽約入園企業55家。選商引資取得突破,成功舉辦2011新會重點項目簽約奠基落成儀式,協議投資總額132億元。外商直接投資4723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64億美元。引入投資超10億元大項目9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個。69個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07.35億元,在建和投產率83%。9個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中有5個動工、3個投產。

第三產業拉動力增強

物流業穩步發展,大昌物流園擴建項目進展順利,引入普洛斯、中健物流園等現代物流項目。旅遊品牌進一步打響,2011年全年接待遊客66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8.12億元,增長28.7%;完成古兜溫泉索道、小鳥天堂首期改造工程,啟動玉台寺、梁啓超故居和綠護屏升級改造工程城軌新會站,希爾頓逸林酒店、龍泉酒店二期、昌安假日酒店項目開工建設。房地產完成投資31.51億元,增長49.97%;商品房和工業廠房新開工面積215萬平方米。金融業日趨繁榮,銀行存款餘額突破500億元,新會農信社成功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交通、光大、中信、興業等4家銀行機構落戶,新增1家融資性擔保公司。

現代工業

工業基礎較好。現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其中三資企業400多家,美國柯達、日本松下、丸紅、住友和愛普生、瑞士ABB等世界500強企業和香港寶源、李錦記、重慶力帆等大集團已在新會設廠。如今形成五金不鏽鋼、化纖紡織、電力電器、鋼鐵、集裝箱、造紙及紙製品、食品、摩托車八大優勢工業產業。超億元企業47家,超10億元企業分別有新會中集集團公司、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維達紙業(廣東)有限公司、新會雙水拆船鋼鐵有限公司、新會日新不鏽鋼材料廠有限公司、新會江裕集團公司。維達紙業是全國最大生活用紙生產企業,美達錦綸是全國最大錦綸6生產企業,新會還有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生產基地、拆船基地和計算機外部設備產銷地。擁有「維達紙業」、「千色花」、「彩艷及圖」三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李錦記」中國名牌產品。2003年起,項目投資總額達300億元,有力地推動臨港經濟發展。2010年廣東南車落戶新會。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80.43億元,增長24.89%。

現代農業

鎮村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2011年,鎮(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61.79億元,增長25.55%,會城、司前超200億元,雙水、古井、羅坑超100億元。鎮(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76億元,增長27%,全部鎮(街)超5000萬元,其中會城超8億元。村級集體年可支配總收入3.07億元,增長12%。實行結對幫扶,32條經濟薄弱村集體年可支配收入均超30萬元。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累計38萬畝。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紮實推進。

農業增效渠道進一步拓寬

2011年,農業總產值53.02億元,增長3.4%。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撥付補貼4272萬元,受益農民9.75萬戶次。引種新一代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創歷史新高。新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5家,水稻機插率16%、機收率92%,全省領先。冬種作物6萬畝,增長29%。成功舉辦首屆新會陳皮文化節,啟動新會柑(陳皮)GAP產業園建設,獲中國陳皮之鄉、中國陳皮道地藥材產業之鄉稱號。被評為全國首批平安漁業示範縣(區),開工建設崖門國家一級漁港。

高新科技

科技帶動能力增強。積極實施各類科技項目,新納入工業攻關、重點新產品等項目55項,增長72%,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14項、市級37項。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和省級民營科技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1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4.2%。新增技改項目7個,總投資2.47億元。專利申請量401件,增長48.5%。再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區)稱號。信息化程度提高,綜合指數62.57,與珠三角其他地區一起被列入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錦帆牌V6切片和崗州春牌蟲草子實體獲省名牌產品稱號,彩艷牌、永豐牌獲省著名商標。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新會旅遊資源豐富,有小鳥天堂、梁啓超故居古兜溫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玉台寺、紫雲觀、崖門炮台、宋元古戰場、蔡李佛發源地洪聖始祖館、古兜溫泉旅遊度假村、銀湖灣等風景名勝。2004年接待遊客340.9萬人次,增長8%;旅遊總收入11.56億元,增長25.7%。時代廣場、新一佳、華潤百貨、銅鑼灣百貨、大潤發等大型購物廣場、連鎖超市先後進駐。餐飲、房地產、保險等行業繁榮活躍。引入香港大昌、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兩家國際物流企業,提供原料倉儲和代理配送服務。房地產、金融保險、電子商務、技術培訓、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網絡教育、網上文化娛樂等新型服務業蓬勃發展。

對外貿易

外貿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積極適應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健全大通關協調聯動機制。實行外貿經營權登記備案制,培育出口增長點。私營和外資企業成為出口主力軍, 集裝箱、不鏽鋼、紡織服裝、家電等拳頭商品保持增長勢頭。

文化藝術

嶺南學派

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陳白沙創立的心學思想派別。白沙先生的學說,以自然為宗,以致虛為本, 以靜養為方法,以無欲為旨要。他主張「心即理也」,強調心性作用,重茅龍筆視主觀能動性,衝破程朱理學的藩籬,創立一套完整的心學學說, 開創明代心學的先河。清初學者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見精微。」白沙先生提倡以明理、澄心、育人為核心的心學,上承蓮溪, 下啟陽明,光大儒家,深深影響明、清兩代,至今不衰。他創立的學說,後人稱為「嶺南學派」。

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出生於新會都會鄉,少時隨家遷居白沙里,故世稱「白沙先生」。陳獻章不僅是一位教育家和哲學家,而且也是詩人和書法家。他的詩清逸自然,重情性而嚴格律,且將哲理入詩,別有風格。他獨創茅龍筆,以遒勁豪放的行草冠絕一代,是嶺南書法的代表性人物。逝世後詔命從祀孔廟,是廣東歷史上入祀孔廟的唯一一人,故有「廣東第一大儒」、「嶺南一人」之譽。

嶺南琴派

南宋行朝曾駐蹕新會,崖門海戰失敗後,流落琴人琴曲。明代大儒陳白沙將南宋時散佚的古琴曲收集整理,輯成《古岡遺譜》,成為嶺南琴派的奠基者。清代新會習琴者眾,最著名的是會城人黃景星(字兆家號煟南),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真正意義的古琴嶺南派,其輯有五十首琴曲的《悟雪山房琴譜》成為嶺南琴派開創的標誌。他與同鄉陳綺石、陳芷薌設立廣東最早的琴社。新會不但出了眾多古琴名家,而且留存了三部稀世琴譜,除了前面說過的《古岡遺譜》和《悟雪山房琴譜》之外,還有一部是現存於新會景堂圖書館的《古岡蔗湖琴譜》。

新會葵藝

新會葵藝歷史久遠,從東晉起,新會就己開始葵樹種植和利用葵葉製成葵扇。晉書《謝安傳》記載:「太傅謝安手搖葵扇行於京城市上」。《明史》稱:「廣郡有所貢,不過葵扇、莞香、橙、荔之屬」。可見當時新會葵扇已成為貢品。明萬曆年間,新會葵扇已遠銷全國各地。在上海、漢口、重慶、鎮江等地,設有「岡州會館」經營葵扇。經歷民間藝匠千餘年的探索,將編織、繡花、繪畫和印花等工藝融匯一體,使葵藝加工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治末年,由老畫師陳晚創製的火畫扇,與檀香扇、竹絲扇、綾絹扇並稱中國四大名扇,於1952年被國家列為特種工藝品。嶺南畫派一代宗師關山月曾前來觀摩,並曾60餘次嘗試「烙火畫」工藝,但都無法把握烙鐵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燒糊。最後,他只有擲「烙」長嘆:真是一門絕技!1911年,譚月三首創葵織扇;翌年,林兆又創製出典雅精麗,純樸大方的「竹籜畫扇」,榮膺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金獎。1960年代,新會葵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周恩來、董必武、郭沫若、賀龍等領導人均曾先後新會葵藝視察新會葵業,並給予高度評價。1959年1月,郭沫若到新會視察期間,在《訪新會》一詩中贊道:「葵扇裁成宮樣巧,送將涼意遍天涯」。2008年,新會葵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葵扇,新會葵藝還包括各式的工藝品。

新會葵藝的原材料是產於新會一帶的蒲葵。世界上的蒲葵有很多種,但新會的葵樹卻是獨有的。新會產的蒲葵葉大而不開裂,心蒂圓正,骨格細勻,色澤光潔,體質輕盈。祖籍新會的女作家張抗抗曾在《新會葵鄉》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南國並非只有新會有葵,然而新會的葵樹卻是南國的驕傲:密集、粗壯、見縫插針、隨遇而安,似乎到處都能生長。」如今,新會仍保留着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態蒲葵林——南坦葵林。

新會魚燈

鯉魚燈不但是會城一大特色的民間工藝,它還與會城元宵節開燈的風俗有關。漢族傳統風俗,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燈節,起源於東漢。會城也不例外地有這個節日,最早的明代萬曆《新會縣誌》記:「元宵燈燭簫鼓徹夜為樂。」但習俗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過去會城的每條里、巷都在入口處設「社公」(社壇,一方土地之神)。農曆正月十二晚「社公」開燈,小孩就提着用春節「利是」買來的鯉魚燈,聚集遊玩,成群穿街過巷「游燈」,口唱「游燈,游燈,撿個銀錢兩份分(註:會城方言音pang,『平分』的意思)」。鯉魚燈規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紮成大肚子鯉魚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鱗的紅紙等,其形象美麗可愛。魚腹下和魚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氣,魚肚中間有竹篾架,可插一支短蠟燭點亮,因此玩弄時一不小心就會燒燈。小鯉魚燈吊在一根竹篾尖上,小孩就拿着這根竹篾提燈,也可以插放。正月十五為「大燈晚」,這一連幾個晚上都是小孩們的快樂時光,至十六日就「完燈」,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燈」。由於形成習俗,會城的鯉魚燈又不僅僅是小孩子們的游燈,很多時候還舉辦較大規模的燈會。會城的這個歷史習俗可追溯到清代,當時會城翰祿橋(在今惠民東路東段)的鯉魚燈最為出名,每年元宵節都在翰祿橋社壇高掛大鯉魚燈、大煎堆燈和大粉印餅燈,以歡慶節日。抗日戰爭前,會城元宵燈飾比較多樣,還有臘魚燈、鯽魚燈、走馬燈等,並不像後來那樣單一。湖南籍著名畫家黃永玉,在抗戰勝利後陪夫人張梅溪回新會娘家過年,遊逛了會城西隅街,他後來回憶說:「我一輩子見過很多燈,但新會的魚燈是最漂亮的。那時街的兩邊都是茂盛的樹,就像一條綠胡同。樹上拉着鐵絲,鐵絲上面掛着各式各樣的魚燈。透明的燈放出紅色的光,足有兩三里路長,人們感覺就像置身在水裡,這麼美好的情景,在全國其他地方都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我們可從這段話中知道當時的燈會情景。至1966年「文革」前,城內各處還保留鯉魚燈的風俗。陳如松先生作品集《滄桑頌》中回憶到,1956年春節放假期間,當時的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一手攜着兒子,一手提着新買的小小鯉魚燈,到西隅路文化館看愛國衛生圖片展覽。「破四舊」毀除「社公」後,這個民間習俗沒有了。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又有人製作鯉魚燈出售,畢竟小孩子比較喜歡。會城周圍的鄉下過去也有元宵燈節的風俗,有小燈籠、走馬燈等燈飾,但一般不是鯉魚燈。

會城有鯉魚燈的習俗,與會城人喜歡鯉魚也有很大關係,當地人喜歡吃鯉魚,特別是海鯉,公認好吃、有益,會城有句俗語,叫「吃咗海鯉,吾使冚被」(吃了海鯉,晚上睡覺不用蓋被子的意思)。鯉魚有「姜蔥鯉」、炆(燜)鯉魚等吃法,一些婦女喜歡吃鯉魚煮糯米飯補身子。另外,「魚」與「余」同音,寓意年年有餘;鯉與「利」諧音,生鮮鯉魚有「好生利」的意頭;會城還有句童謠:「鯉魚屈屈尾,主人好生利;鯉魚嗑嗑鰓,主人大發財。」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由廣東新會人陳享創立於1830年代,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南拳門派。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不僅風行嶺南,還遍及亞、歐、美、非、澳五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據統計,超過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蔡李佛武館學院與聯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會葵藝(國家級)、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國家級)、蔡李佛拳(國家級)、陳夢吉民間故事(省級)、崖門海戰流傳故事(省級)、新會陳皮 (省級)、新會古典家具製作技藝(省級)、司前木板年畫、大鰲鹹水歌、司前金龍、龍鄉游龍、新會魚燈、雙水山地風箏、古井燒鵝、小岡香、雙水蕉樹龍、大澤賽龍舟、沙堆八音鑼鼓等。[5]

名勝古蹟

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新會小鳥天堂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是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380多年前,天馬河中一個泥墩上,一棵榕樹經過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的綠洲,獨木成林,堪稱奇觀。樹上棲鳥千萬,鳥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遊覽後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並親筆為「小鳥天堂」題名,「小鳥天堂」由此得名。島上的古榕樹長期棲息着十多種數萬隻的鷺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每當百鳥歸巢之時,鷺鳥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的祖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如今,小鳥天堂景區正進行改造擴建,打造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的濕地公園。

梁啓超故居及故居紀念館

梁啓超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書室、迴廊等建築組成,建築面積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廳、一便廳、一飯廳、二耳房,兩廳前各有一天井,便廳側有梯級直達其頂部樓亭書房,可遠眺崖海風光。怡堂書室是梁啓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啓超少年讀書的地方,清光緒十八年夏天,梁啓超攜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鄉,就居住在書室的偏房,長女梁思順也出生於此。

為緬懷任公,2001年又在故居旁建成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大師莫伯治先生主持設計,建築面積達1600平方米。建築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嶺南僑鄉建築韻味,更隱現天津飲冰室風格。紀念館以豐富的歷史圖片展現了任公愛國圖強、畢生奮鬥的事跡,陳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包括《飲冰室合集》、《歐遊心影集》和《時務報》、《清議報》、《國風報》等珍貴典籍。

離故居不遠,還有一處梁啓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奎樓」,俗稱「文昌閣」,後來成為「宏文社學」的所在地。

熊子塔

在著名的新會小鳥天堂遊覽,偶爾回首,可見「遠遠地一座塔人梁啓超故居(7張)聳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着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巴金:《鳥的天堂》)。這就是熊子塔,又稱凌雲塔,矗立於梁啓超的故鄉,美麗的茶坑鳳山之巔。「熊」(讀泥)是「熊」字下面四點少了一點,系新會特有的一個字。據《新會縣誌》記載:「熊子山在城南二十里,又有鼠熊、馬熊、東熊、長熊諸山。山凡五,各有三足,故云熊。」熊子山下,河流縱橫,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匯入銀洲湖,故亦稱熊海。熊子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八角七層。據《新會縣誌》所載,會城「依山阻海,峰巒擁衛」,「北枕圭(峰)山,屹然高峙」,然「東南痹削,形氣稍弱」,似青龍之垂首,遂建塔以鎮之。由此可見,熊子塔本是新會的風水塔,一直被稱作新會的「文筆」,塔成後,新會「人文日盛」(清康熙縣誌)。梁啓超十一歲時所作《登塔》詩,1982年由嶺南書法家秦鄂生書寫勒石立於塔下,詩曰:「朝登凌雲塔,引領望四極;暮登凌雲塔,天地漸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為何多變幻,此理無人識。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我欲問孔子,孔子難解釋。搔首獨徘徊,此理終難得。」詩作洋溢着這位後來名聞中外的近代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文學家少年時代強烈的探索精神和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思想情感。登臨熊子塔,可遙望銀洲湖景色,每當夕陽西下,銀洲湖上船帆點點,襯着塔影波光,好一幅綺麗的南國水鄉圖!這裡曾是著名的新會八景之一,名曰「熊塔歸帆」。

崖門勝景

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六月,宋室在元軍的追殺下從海路退守至新會厓山,宋帝昺在張世傑等人輔助下建立「行朝草市」,堅守數月。厓海一戰,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對少帝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着8歲的少主赴水殉國,隨行十數萬軍民亦跟隨。據《宋史》記載,七日後,海上浮屍十萬,山河為之變色。自此,華夏正統被斷,更有史學家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崖門海戰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海戰」之一,也讓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民族英雄名留青史。如今,在古井官沖遺址奇石之上,仍刻着「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13個行草大字。

明成化年間(1476年),大儒陳獻章倡議並獲當時朝廷批准在當年南宋元崖門海戰遺址——奇石宋朝的行宮故址修建起大忠祠,隨後又建起慈元廟、義士祠等。500多年來曾幾廢幾興,直至抗戰期間被日寇夷為平地。解放後,經過多次重建,最終統稱為「崖山祠」。祠內設有慈元廟、大忠祠、義士祠、白鷳亭、望崖樓等16處建築。崖山祠,訴述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愛國故事,蘊藏着一個個不屈的英靈的足跡和心志。

崖門炮台位於新會古井崖門出海口東邊,建於清初,雍正後歷代重修。炮台依山面海,呈半月形,石基、灰沙夯築如城堞,弧長180米,高5.5米,厚3.5米,共兩層。下層設炮位22個,上層設炮位21個,正面上有碑刻『鎮崖台』三字,左側門上有『炎海風清』石刻。崖門炮台是廣東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圭峰山是廣東省著名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會城城北,規劃為圭峰疊翠、玉湖春曉、玉台晨鐘、綠護桃源、牽線過脈、龍潭瀑布、山頂景區、運動公園八大景區。圭峰山山勢雄偉,秀峰挺拔,因形似圭璧而得名,方圓55.1平方公里,峰巒疊起,錯落起伏,相對高度在300――400米之間,主峰雲峰,海拔545米。山頂綠護屏一馬平川,被夾於圭峰、雲峰、叱石三峰間,形成「三山夾一屏」之勝景。山上常年水氣蒸騰,雲霧繚繞,形成「雲峰煙雨」、「東嶺晨曦」等自然景觀,夾帶着高山密林湖泊的清新空氣,宛如人間仙境。如今,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致力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開闢多條生態旅遊線路,在圭峰山玉台坑,空氣負離子的含量每立方厘米達4萬多個,空氣清新,是人們愉悅身心,休閒健身的好地方。

千年古剎玉台寺乃歷代名儒碩彥講學、修身之地。唐代一行僧曾於此觀天象、測經緯;宋代蘇東坡曾到這裡遊覽題詩;明代大畫家沈石田曾到此作《玉台圖》;明代理學家陳白沙也曾在此講學。這裡還保存着鎮山寶塔、千佛塔兩處省級重點文物。深秋,三角楓林一片霞海,層林盡染;梅雨時節,「南國奇葩」禾雀花藤蔓纏繞,盡情盛放,蔚為壯觀。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館(新會勞動大學舊址)位于山下玉湖畔,圭峰東麓還有葵博園、體育運動公園等。

古兜溫泉、銀湖灣

古兜溫泉旅遊度假村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有130萬的天然山泉泳場和沙灘景觀、木屋別墅,有占地150畝,按五星級標準裝修、具有唐、歐、日三種風格的溫泉谷,有豪華的國際會議中心和溫泉酒店、溫泉島酒店(包括溫泉島別墅)。遊客進入度假村,可以到古兜山的原始森林裡探秘,可以到清涼的山泉泳場暢遊,可崖門炮台以在號稱「世外桃源」的竹苑裡燒烤,更可以在古兜溫泉谷里體驗唐式、歐式、日式的溫泉勝景、世界風情。經專家測定,古兜溫泉谷的泉水與我國古代名泉華清池同屬一類溫泉水質,水體澄明清澈,美容養生效果極佳。谷內飛瀑流泉,水木清華,碧翠嫣然。白天雲蒸霞,夜晚星輝相映,恍似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更有大唐宮殿、南歐風情、東瀛風月等多種室內外湯池選擇,各種康樂設施、餐飲住宿、會議辦公設施等一應俱全。甘泉瀉玉,靜影沉碧;竹林燒烤,東瀛洗浴,唐宮夢寢,法國美食;沙灘木屋,玫瑰別墅,晨起聽泉,一川風月。處處有景,時時有花,溫泉谷與您一起漸入佳境。

離溫泉谷不遠處是銀湖灣濕地公園。這裡原名古洲角,原是一片荒蕪的海域灘涂。1969年,新會成立圍墾工程指揮部,從各鎮抽調幹部群眾到這裡圍海造田,歷經30多年,造地6.4萬畝,擁有海域灘涂3.6萬畝,保存了完美的濕地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融江、海、湖、田、山、水於一身,是珠三角難得的一塊黃金寶地。同時,作為廣東省規劃的八大濱海旅遊組團之一,銀湖灣正着力打造以遊艇度假區、生態帆船港等為主題的國際級高端濱海旅遊示範區。[6]

土產特產

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為廣東三寶之首,陳皮是用新會出產的大紅柑剝皮後曬乾而成,在保護範圍內自然條件下陳放3年以上才可以稱為陳皮。早在東漢時期已經有記載,到宋代成為「廣貨」之一,遠銷全國各地及外國,到清同治年間,陳皮被慈禧太后指定為貢品,因此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醫學研究指出,貯存越久的陳皮含有越多黃酮類,而黃酮類有抗氧化和增加免疫能力的功效,因此年份越久的陳皮價值越貴。陳皮的種類分為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各有不同的效用。農曆立秋至寒露所採摘的柑皮為青皮,產量少但藥用價值高。農曆寒露至小雪採摘的柑皮為微紅皮,可食用及藥用。冬至前後所采的為大紅皮,多作食用。新會柑剝皮之後,隨即運到大空地上曬兩至三天,曬完後裝進密封的玻璃瓶中待下一年清明節前後再曬兩至三天,三年之後柑皮曬成陳皮,再由女工負責進行嚴格篩選分級,一毫米厚的為一級大紅皮;顏色比較淡,厚度比較薄為二級皮;至於體型更小的為青皮。陳皮分級後用麻袋裝着放進倉庫,令陳皮更容易起到防潮作用和陳化作用。2006年,新會陳皮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新會還被授予 「中國陳皮之鄉」、「中國陳皮道地藥材產業之鄉」的稱號。

柑、桔、橙

著名品種有新會東甲甜橙(滑身仔),味甜,香味特濃。新會大紅柑(茶枝柑),果汁豐富,皮色紅,是陳皮中的上品,有止咳化氣的特殊功效。新會大葉年桔又名「銅鑼底」,因其果實頂部有微凹陷的圓圈而得名,是新會著名的土特產。果形扁大,平均單果重55-60克,有成球結果的習性。其果皮橙黃色,果肉無渣,甜中帶酸,桔味濃厚,春節期間成熟,是傳統的應節佳果。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著名特產。它是由生薑、檸檬汁、陳皮和砂糖、甘草等製成的。其味甘脆可口,甜中帶酸,香辣適宜,食之無渣,饒有風味。暑天能涼喉生津,寒天能驅風散寒,並有健胃助消化功能。乘車船的旅客,食它有防止暈船暈車之效。亞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藥效之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新會美食地圖,不但行銷港澳及國內各大城市,而且遠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馳名中外。

亞佗霉姜的問世,已有百多年歷史。據說清光緒年間,會城田心巷有個名叫李作的佗背老漢,以自制自銷各種涼果為生。一次,因涼果滯銷,李作買回來的生薑成為積壓品,只好用瓦缸裝起來。他的孩子不慎將檸檬醋瀉入儲滿生薑的缸里。過了一段時間,他發覺姜已全部發霉(發酵),但又捨不得把它倒掉,於是他就拌上甘草末和糖漿,放在鍋里炊透,再行曬乾,當涼果出售,名為「霉姜」。豈料這種「新產品」很受顧客歡迎,男女老少,爭相購買,一時「亞佗霉姜」之名,很快就傳遍全會城。後因產品暢銷,新會各醬園都紛紛仿製,其中以大有醬園所產的為最佳。從此,亞佗霉姜風行各地。解放後,新會大有涼果廠對亞佗霉姜(新會霉姜)在選料和製作技術上,不斷研究改進,並嚴格執行食品衛生制度,

王崗馬蹄

王崗馬蹄主產於司前鎮興篁管理區王佐崗,有百多年的種植歷史。每年「立秋」前種植,「立冬」後收穫,平均畝產1500公斤。

王崗馬蹄個體大(每個20克左右),肉質清甜爽口,皮薄無渣,具有生津止渴,去暑清熱的功效。可生、熟吃,也是製作名優清涼飲料馬蹄爽的主要原料。當地群眾常把馬蹄磨成粉,作清熱解毒湯料之用。

新會冬蟲草

蟲草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傳統珍稀補品,是人們保健養生的佳品。

新會及周邊已形成較大規模的蟲草子實體生產基地,年產蟲草子實體約27噸。著名的品牌有「崗州春」、「冬草堂」、「益元」、「回春草」等。

古井燒鵝

古井燒鵝是新會的馳名特產,名揚四海。具有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的特點,深受食客喜愛。據說,古井燒鵝是用南宋宮廷秘方製作的。

古井的燒鵝製作有其獨特之處,從選鵝到燒鵝都很講究。首先要精選三個半月鵝齡的本地壯鵝,這個時期的鵝最合適;其次是必須明火燒烤而成,炭、電爐、微波爐都無法燒烤出正宗品位的燒鵝;所用木柴也有講究,只能用徹底乾的荔枝樹、龍眼樹、桂皮干枝、柑橘干樹枝條等一些耐火少煙少樹脂的木柴為燃料;入爐前所有的生鵝要在肚裡填充好幾十種名貴材料如:汾酒、桂皮、茴香、陳皮等,外塗蜂蜜、麥牙等材料,並且要用氣筒充氣,用鐵杆鎖口,因充氣後燒鵝的皮與肉分離,才有皮脆肉嫩的效果。[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