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雨滄桑中窯灣(賈少華)

風雨滄桑中窯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風雨滄桑中窯灣》中國當代作家賈少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風雨滄桑中窯灣

中窯灣是我市西塞山區的一個地名,地處中窯醫院街、飛雲路一帶。幾十年雨滄桑,中窯灣的變化,真是太大了。

我年少時,家住中窯長江邊。在我看來,中窯灣變化最大的莫過于振德小學、清真寺、還有市屠宰場的搬遷和拆除。

振德小學,簡稱「振德」,是解放前英國循道公會在石灰窯辦的一所教會學校,與普愛醫院(市一醫院)相伴而生。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改造成一醫院職工宿舍。振德坐落在中窯長江邊,是一幢方型的紅磚紅瓦的四層樓房,一樓的下面有一個防潮的半層;內走廊、屋地面和樓梯全是水磨石的。

我家住在振德的一樓。振德每層樓都有自來水,用水十分方便,這令我的同學們羨慕不已。隔壁同學家里用水,要到長江里去挑。家中備一個大水缸,江水渾濁,須用明礬來淨水。一個尺把長、杯口粗細的竹筒,下半截挖一個小孔,裡面塞進幾塊明礬。用這個竹筒在水缸里上下抖動,再順一個方向搖晃幾圈,在明礬作用下,江水中的泥沙緩緩沉澱在缸底,水缸上面的清水就可以洗漱飲用了。特別麻煩的是,清水用完了,必須仔細地清洗缸底的泥漿。還有的同學家里是購買自來水的「牌子」,憑牌到自來水供應點挑水。八分錢一噸水,共十二擔。

振德樓房的左邊有一座清真寺,是一幢白牆紅瓦的平房,有五六個房間。三角形的屋牆上刻着穆斯林新月標記:一輪彎月托着一顆星星。清真寺旁邊散居着穆、劉、李、馬、巴等姓氏的幾戶回民,是一個回民、漢民混居的居民小組。

振德樓房的右邊是市食品公司的屠宰場,周邊職工宿舍,全是平房。幾戶兩層的私房是木建築,也很低矮。振德「鶴立雞群」,是中窯灣一帶標誌性建築。

振德、清真寺、屠宰場及附近居民住房全部臨江,都在江堤之內。上幾個坡,上面是大冶鋼廠的鐵路,鐵路旁邊就是黃石大道。江堤內的這些民居和建築,最擔心的是長江漲水。

記得是七十年代初的一個夏季,江水漲起來了。食品公司職工宿舍地勢較低,屋裡進水,早就不能住人了。清真寺也淹了。江水逼近「振德」一樓的半層。樓前一片汪洋,振德成了「孤島」。幾十戶住家大人上班,小孩上學,進出成了問題

搭建竹橋,這是一醫院的一大創舉。院後勤領導率工人在「振德」二樓東頭樓梯半層的大窗戶上,搭建了一座二十多米長的竹橋,與對面冶鋼鐵路路基連接,幾十根又粗又長的竹子作為橋墩,上面鋪了竹跳板,振德樓房近百號人就從這窄窄的晃晃悠悠的竹橋上進進出出。

過了幾天,江水又上漲了,漫過了振德的一樓。我們一樓五戶人家也只得搬家。

難熬的漲水季之後,入秋,江水才慢慢退去,我們陸續搬回。清理淤泥,打掃房屋,晾曬衣物。民居瓦縫間漫出了炊煙,通向江邊的胡同傳來兒童的打鬧聲。日子就像長江的水,無聲地流淌。在隨後的那幾年裡,因為長江漲水,我與周邊居民一道,曾搬了好幾次家。

振德旁的清真寺里住着一位叫穆如增的阿訇。這位阿訇中等個頭,言語不多。1957年,他曾到中央民族學院進修培訓,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與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合影的照片,就掛在清真寺辦公室的牆上。

穆如增為人正直、辦事公道,說話有權威,在回民中威信很高。他是省、市政協委員,後來擔任了市飲食服務公司辦公室的領導。穆如增英年早逝,全市回民都很懷念他。

屠宰場的後邊,有一塊近兩百平米的場地和一間牛舍,專供清真屠宰之用。這裡負責全市回民牛羊肉的供應。回民與漢民飲食習慣不同,清真屠宰場與生豬屠宰場混雜在一起,似乎有些不便,但是,回漢和睦且迫於場地的限制,倒也相安無事。

我小學同班有一位名叫劉煥喜的同學,他是回民。由於是鄰居又是同學,我和劉煥喜很玩得來。劉煥喜的三家公馬光祥是阿訇,特別受人敬重。馬光祥當年六十歲出頭,個子瘦高瘦高的,蓄着山羊鬍,頭戴白色的回回帽,他很嚴肅,不大愛講話。讀初中時,劉煥喜帶我進宰牛場,親眼見過這位阿訇宰牛的場景。宰牛場裡關着五、六頭牛,有黃牛也有水牛。牆角邊堆放着一些稻草。有的牛在吃草,有的牛躺在地上,牛眼眯着,嘴裡不停地反芻。三位回民職工進場,牛都很戒備地站了起來。姓巴的師傅用一根粗粗的麻繩,套住一頭大黃牛的後蹄,三人緊拉麻繩,齊心協力將牛放倒在地,然後趕忙將牛的四腳捆住。這時,阿訇馬老出現了。他踱着方步,緩緩走來。左手捋一下山羊鬍,右手將一把近一尺長的宰牛刀從黑布包中抽出。那牛雖倒在地上,並不肯輕易就範,兩位工人就使勁地抓牛角摁牛頭,另一位工人還用身體壓在牛肚上,使牛動彈不得。馬老蹲在牛頭前,口中念念有詞。說時遲,那時快,宰牛刀對準牛脖要害部位,輕輕一抹,抬腳走向一旁。那牛頸是刀起血涌。那黃牛又發起最後掙扎,幾個工人又忙不迭地摁牛頭,壓牛身,血放完,牛不再動彈。阿訇馬老早已將宰牛刀抹乾淨,用黑布包好,離開了。接下來,給牛剝皮、剔骨、分割,就是幾位宰牛場職工的事情了。

那時,我市下陸、鐵山區的回民,過節或辦事,宰羊殺雞,都要送到清真寺來請阿訇宰殺。

我的回民同學劉煥喜,十分虔誠。1970年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他始終堅持吃素餐「特灶」,不過,那年月牛羊肉特精貴,想吃也很不容易弄到。一年半之後,劉煥喜回城,已經是身高一米八出頭的大小伙子了。他進了飲食服務公司,後來成為清真宰牛場場長。「估牛」和「宰殺」,是劉煥喜看家本事,堪稱「一絕」。一頭牛,劉煥喜只需看看,摸摸,能估計出它的重量和出肉率,基本是「八九不離十」。有一次,要宰殺一頭大水牛,同事讓他來「估牛」,劉煥喜拍拍牛屁股,摸摸牛肚,又左右看看,蠻有把握地說:去皮後,五百五十三斤。牛宰後剝皮、分割,過磅:五百五十四斤六兩。與劉煥喜的估計,相差一斤左右。同事們見狀沒有不佩服的。

一頭牛宰殺之後,劉煥喜能夠在五十分鐘之內,完成剝皮、分割、抽去牛筋等工序。1982年在武漢市舉行的全省回民宰牛「大比武」中,劉煥喜一舉獲得全省冠軍稱號。1984年,他代表黃石飲食服務公司參加在九江舉行的全國「宰殺、分割」比賽,獲得第一名,為黃石捧回金燦燦的冠軍獎盃。

風雨滄桑中窯灣,走進中窯看發展。如今,西塞山區着力打造和諧城區,中窯灣發生了巨大變化。江堤已經重建加固,作為國家一級堤防,可抵禦百年一遇的大水。堤內的企業、民居已全部拆除和搬遷。振德拆除了,結束了自己近百年的歷史。屠宰場搬到黃石港新閘,生豬屠宰告別了人工剝皮,手工分割的年代。清真寺於2006年在黃石港大眾山風景區重建,高四層,總面積達一萬餘平方米。信眾會禮的大殿可容納一千多人;會客室、報告廳、客房、餐廳、停車場等設施完善;主體建築兩側的高塔,高20米,極具伊斯蘭建築風格。新的清真寺,莊嚴雄偉,功能齊全,是我市回民開展活動的聖神殿堂。

家住振德的職工和其他居民一樣,早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再也不會為長江漲水而發愁。「水牌子」、挑水桶、大水缸成為歷史的記憶,那竹筒與明礬製作的「淨水神器」更是成為稀罕物了。

中窯灣江堤內建起了「江灘公園」,這是我市第一座綜合性濱水公園。前不久,幾十年前曾住在中窯長江邊的羅建軍同學從四川成都回到黃石。「少小離家老大回」,我陪他來到中窯灣。晚間,漫步江灘公園。公園路燈亮了起來,這些路燈造型別致,有的像彩虹,有的如飛鶴,有的似風箏,五顏六色,映得公園如同仙境一般。有人在休閒散步,有人坐在條凳上悠哉樂哉地拉家常,婦女們着裝齊整,隨着音樂輕歌曼舞。江中,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輪船、托駁,劈風斬浪,執着前行,汽笛一聲,婉轉悠長。

同學感嘆地對我說:中窯灣,叫我怎能不想她?

是啊,風雨滄桑中窯灣,家鄉在變化,家鄉在發展,願黃石天天進步,願家鄉更加美好…… [1]

作者簡介

賈少華,男,黃石市西塞山人,青少年時,家住中窯長江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