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木蘭從軍花鈿從此兩離分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木蘭從軍花鈿從此兩離分》是一首新詩,新詩,又叫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1],不講平仄,不要求押韻,沒有字數和句數的限定;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木蘭從軍花鈿從此兩離分

目錄

新詩發展過程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中國第一本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年刊發)。而從思想藝術上正式確立新詩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新詩發展歷程中,先後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2]、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

隨之也相繼湧現較多流派,早期的有湖畔派、新月派(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聞一多、林徽因等)、象徵派(代表詩人李金髮、王獨清、胡也頻等)、現代派(代表詩人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七月派(代表詩人艾青、牛漢、曾卓、胡風等)、九葉派、現實浪漫派(代表詩人郭小川、賀敬之、田間)等。中期,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出現了朦朧詩派。主要代表詩人有北島、舒婷、顧城等。隨後又出現以顛覆朦朧詩、主張「詩到語言為止」的第三代詩群(代表詩人是于堅、韓東等),以及後來的新學院詩派(代表詩人是海子、西川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