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安县第一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德安县第一中学'''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
 
行 1: 行 1:
  
  
'''德安县第一中学'''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中学。沧桑巨变,她以坚实的步履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
+
'''德安县第一中学'''坐落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德安县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中学。沧桑巨变,她以坚实的步履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德安县第一中学占地面积约667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32278平方米。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90人,其中高级教师<ref>[https://www.sohu.com/a/399487245_120671094 老师如何自我提升?9位正高级教师总结了这些“秘籍” 2020-06-03 ],搜狐,</ref>55人,中级教师8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00余人。
+
 德安县第一中学占地面积约667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32278平方米。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90人,其中[[ 高级教师]]<ref>[https://www.sohu.com/a/399487245_120671094 老师如何自我提升?9位正高级教师总结了这些“秘籍” 2020-06-03 ],搜狐,</ref>55人,中级教师8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52个[[ 教学]] 班,在校学生3100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立校,素质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
+
[[ 学校]]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立校,素质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
  
 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ref>[https://www.sohu.com/a/384824703_455364 定了!中央明确今后加强中小学这项教育,补齐素质教育“短板” ],搜狐,2020-04-01</ref>工作的首位。
+
 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 素质教育]]<ref>[https://www.sohu.com/a/384824703_455364 定了!中央明确今后加强中小学这项教育,补齐素质教育“短板” ],搜狐,2020-04-01</ref>工作的首位。
  
 
==校训==
 
==校训==
  
 团结、求实、创新、报国
+
 团结、求实、[[ 创新]] 、报国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德安一中坐落在德安县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中学。沧桑巨变,她以坚实的步履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德安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办,即学校的前身。1951年改称德安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开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文革”期间改为“德安红卫中学”。1970年4月,改为厂办中学,称为“德安农机厂五七中学”。文革结束后,德安教育事业大发展,1979年9月成立了德安县第二中学,而原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至今。1980年被正式提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江西省重点中学评估”,获得“省优秀重点中学”的称号。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 积36992 平方米。2005年,学校争取到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项目工程贷款2500万元,在原校址上改、扩建。经过三年建设,新建了实验电教综合大楼、多功能报告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网球场、灯光篮球场,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善了教学设施,并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绿化。
+
 德安一中坐落在[[ 德安县]] 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中学。沧桑巨变,她以坚实的步履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德安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办,即学校的前身。1951年改称德安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开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文革”期间改为“德安红卫中学”。1970年4月,改为厂办中学,称为“德安农机厂五七中学”。文革结束后,德安教育事业大发展,1979年9月成立了德安县第二中学,而原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至今。1980年被正式提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11月,顺利通过了“[[ 江西省]] 重点中学评估”,获得“省优秀重点中学”的称号。学校占地面积150亩,[[ 建筑面 积]]36992 平方米。2005年,学校争取到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项目工程贷款2500万元,在原校址上改、扩建。经过三年建设,新建了实验电教综合大楼、多功能报告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网球场、灯光篮球场,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善了教学设施,并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绿化。
  
 
==成绩介绍==
 
==成绩介绍==
  
 学校现有学生3300余名,教职工236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118人,研究生学历5人,先后有20余人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学校牢固树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及学习生活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标,秉承“团结、求实、创新、报国”的校训,形成了“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风,“文明、守纪、拼搏、进取”的学风,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水平,形成了校内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
+
 学校现有学生3300余名,教职工236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118人,[[ 研究生]] 学历5人,先后有20余人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学校牢固树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及学习生活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标,秉承“团结、求实、创新、报国”的校训,形成了“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风,“[[ 文明]] 、守纪、拼搏、进取”的学风,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水平,形成了校内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
  
60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铸成了德安一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更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以振兴一中为已任,使德安一中的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各类高校输送了10000余名优秀学子,如今有博士近200名,硕士千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师竞赛获奖近百项。教师积极参加编写著作,发表论文,研究课题,教学科研成果颇丰,先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有5个国家级科研课题,8个省级科研课题,10余个市级科研课题完成并获奖。高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已连续六年获得“九江市(重点中学)高考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在九江市各县区中名列前茅。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九江市文明单位”、“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 “九江市中小学校园管理四星学校”等国家、省、市荣誉几十项,成为赣北教育战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60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铸成了德安一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更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 教育]] 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以振兴一中为已任,使德安一中的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各类高校输送了10000余名优秀学子,如今有博士近200名,硕士千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师竞赛获奖近百项。教师积极参加编写著作,发表论文,研究课题,教学科研成果颇丰,先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有5个国家级科研课题,8个省级科研课题,10余个市级科研课题完成并获奖。高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已连续六年获得“九江市(重点中学)[[ 高考]] 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在九江市各县区中[[ 名列前茅]] 。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九江市文明单位”、“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 “九江市中小学校园管理四星学校”等国家、省、市荣誉几十项,成为赣北教育战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展==
 
==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著名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捐资在学校设立“袁隆平奖学金”,以鼓励家乡莘莘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并亲笔为学校筹建的图书馆题名为“德安一中隆平图书馆。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著名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捐资在学校设立“袁隆平奖学金”,以鼓励家乡莘莘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并亲笔为学校筹建的图书馆题名为“德安一中隆平图书馆。
  
 
==学校荣誉==
 
==学校荣誉==
行 33: 行 33:
 
 德安县第一中学校门
 
 德安县第一中学校门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
+
"全国[[ 群众]] 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
  
"江西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
+
"江西省现代[[ 技术]] 教育示范学校"
  
 
"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学校"
 
"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学校"
行 43: 行 43:
 
 等国家 省 市荣誉100多项。
 
 等国家 省 市荣誉100多项。
  
 德安一中成为赣北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德安一中成为赣北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
  
 学校将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继续强化德育工作,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秉承散原遗风,弘扬紫花精粹;继续遵循“严教、勤学、团结、奋进”的校训,努力营造“务实态度与创新精神并重,优良传统与现代理念共存,校风严谨又环境宽松、雍容大度又热情奔放”的校园文化,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效益,争取建成省级示范中学。
+
 学校将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继续强化德育工作,积极营造[[ 健康]] 向上的校园文化;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秉承散原遗风,弘扬紫花精粹;继续遵循“严教、勤学、团结、奋进”的校训,努力营造“务实态度与创新精神并重,优良传统与现代理念共存,校风严谨又环境宽松、雍容大度又热情奔放”的[[ 校园文化]]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效益,争取建成省级示范中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於 2024年5月15日 (三) 15:02 的修訂


德安縣第一中學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城東郊,博陽河東畔,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 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的省級重點中學。滄桑巨變,她以堅實的步履不斷走向成熟與成功。

學校簡介

德安縣第一中學占地面積約66700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32278平方米。學校現有在職教師190人,其中高級教師[1]55人,中級教師81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5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100餘人。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立校,素質興校,科研強校」的辦學理念;

以質量求生存,以改革促發展,始終堅持育人為本,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2]工作的首位。

校訓

團結、求實、創新、報國

發展歷史

德安一中坐落在德安縣城東郊,博陽河東畔,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的省級重點中學。滄桑巨變,她以堅實的步履不斷走向成熟與成功。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德安縣立初級中學正式開辦,即學校的前身。1951年改稱德安縣初級中學。1958年學校開辦高中,成為完全中學,改名為江西省德安縣中學。「文革」期間改為「德安紅衛中學」。1970年4月,改為廠辦中學,稱為「德安農機廠五七中學」。文革結束後,德安教育事業大發展,1979年9月成立了德安縣第二中學,而原江西省德安縣中學改名為江西省德安縣第一中學至今。1980年被正式提為「省重點中學」。1995年11月,順利通過了「江西省重點中學評估」,獲得「省優秀重點中學」的稱號。學校占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36992平方米。2005年,學校爭取到江西省優質高中建設項目工程貸款2500萬元,在原校址上改、擴建。經過三年建設,新建了實驗電教綜合大樓、多功能報告廳、學生公寓、學生食堂、400米標準塑膠田徑場、網球場、燈光籃球場,配置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完善了教學設施,並對校園進行了全面綠化。

成績介紹

學校現有學生3300餘名,教職工236人,其中全國模範教師1名,省特級教師1名,省學科帶頭人2名,市級「教學明星」、「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30餘人,中學高級教師118人,研究生學歷5人,先後有20餘人榮獲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學校牢固樹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辦學宗旨,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健康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及學習生活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為目標,秉承「團結、求實、創新、報國」的校訓,形成了「求實、求精、求活、求新」的教風,「文明、守紀、拼搏、進取」的學風,學校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水平,形成了校內運行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辦學模式。

60多年的辦學歷程,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鑄成了德安一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更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歷任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奮鬥,拼搏進取,以振興一中為已任,使德安一中的各項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學校先後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各類高校輸送了10000餘名優秀學子,如今有博士近200名,碩士千名。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有300多名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教師競賽獲獎近百項。教師積極參加編寫著作,發表論文,研究課題,教學科研成果頗豐,先後編寫著作10餘部,發表論文500餘篇,有5個國家級科研課題,8個省級科研課題,10餘個市級科研課題完成並獲獎。高中教學質量一年一個新台階,已連續六年獲得「九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教學質量優勝單位」,在九江市各縣區中名列前茅。學校也先後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江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江西省人民群眾滿意學校」、「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江西省校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學校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江西省中小學和諧校園」、」九江市文明單位」、「九江市德育示範學校」、「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園」 「九江市中小學校園管理四星學校」等國家、省、市榮譽幾十項,成為贛北教育戰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世界著名科學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捐資在學校設立「袁隆平獎學金」,以鼓勵家鄉莘莘學子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並親筆為學校籌建的圖書館題名為「德安一中隆平圖書館。

學校榮譽

德安縣第一中學校門

"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江西省綠化先進單位"

"江西省現代技術教育示範學校"

"江西省校務公開工作先進學校"

"九江市十佳文明學校"

等國家 省 市榮譽100多項。

德安一中成為贛北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學校將高舉素質教育大旗,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造就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繼續強化德育工作,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狠抓教育教學管理,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秉承散原遺風,弘揚紫花精粹;繼續遵循「嚴教、勤學、團結、奮進」的校訓,努力營造「務實態度與創新精神並重,優良傳統與現代理念共存,校風嚴謹又環境寬鬆、雍容大度又熱情奔放」的校園文化,向管理要質量,以質量求發展,以一流的辦學條件、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效益,爭取建成省級示範中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