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1936年,余江一中的前身在锦江古镇诞生,1946年,余江县立中学校增设高中班,1957年,邓埠初…”)
 
行 1: 行 1:
  
  
'''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1936年,余江一中的前身在锦江古镇诞生,1946年,余江县立中学校增设高中班,1957年,邓埠初级中学成立,2006年秋高、初中实行分离,高中部整体搬迁至新校区,东靠巍巍马鞍岭,西傍悠悠白塔河。现有5100多名学生,260余名教职工。余江一中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现代化教育技术<ref>[https://www.docin.com/p-1385383289.html 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豆丁网,2015-12-09</ref>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试验基地;先后荣获“省电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获省“文明单位<ref>[http://dzswenming.gov.cn/zcfg/60.html 文明单位六条标准],河南省邓州市文明网,2015-06-16</ref>”称号。
+
'''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1936年,余江一中的前身在锦江古镇诞生,1946年,余江县立中学校增设[[ 高中]] 班,1957年,邓埠初级中学成立,2006年秋高、初中实行分离,高中部整体搬迁至新校区,东靠巍巍马鞍岭,西傍悠悠白塔河。现有5100多名学生,260余名教职工。余江一中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国家[[ 教育部]] 现代化教育技术<ref>[https://www.docin.com/p-1385383289.html 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豆丁网,2015-12-09</ref>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试验基地;先后荣获“省电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获省“[[ 文明]] 单位<ref>[http://dzswenming.gov.cn/zcfg/60.html 文明单位六条标准],河南省邓州市文明网,2015-06-16</ref>”称号。
  
 
==学校介绍==
 
==学校介绍==
  
 余江一中以“团结、求实、创新、进取”为校训,以“文化立校,质量扬名”为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创建优质高中之路。近年来,共向国家输送了一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有全市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唐永良,有王德军、何莉、吴艺群、毛叶菲、张云帆、吴亚军等数十名市文、理科状元,有众多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和香港中文等一流名校。
+
 余江一中以“[[ 团结]] 、求实、[[ 创新]] 、进取”为校训,以“文化立校,质量扬名”为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创建优质高中之路。近年来,共向国家输送了一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有全市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唐永良,有王德军、何莉、吴艺群、毛叶菲、张云帆、吴亚军等数十名市文、理科状元,有众多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和香港中文等一流名校。
  
 余江一中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优质的教学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教学成绩远近闻名,高考成绩连年丰收。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二本上线率、录取率等多年稳居鹰潭市首位。2013年,高三学生吴次鑫、谢一凡获得全国第22届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预录取清华大学,创造江西省该项赛事一次夺得两枚金牌记录;倪浩天获得银牌,取得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资格。桂汉成同学获得第27届高中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2014高考上一本线录取北京大学资格。在清华大学“拔尖计划”选拔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倪浩天、吴智光取得2014高考上一本线录取清华大学资格。
+
 余江一中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优质的教学在全省[[ 基础教育]] 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教学成绩远近闻名,高考成绩连年丰收。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二本上线率、录取率等多年稳居鹰潭市首位。2013年,高三学生吴次鑫、谢一凡获得全国第22届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预录取清华大学,创造江西省该项赛事一次夺得两枚金牌记录;倪浩天获得银牌,取得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资格。桂汉成同学获得第27届高中生化学[[ 奥林匹克]] 竞赛金牌,获得2014高考上一本线录取北京大学资格。在清华大学“拔尖计划”选拔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倪浩天、吴智光取得2014高考上一本线录取清华大学资格。
  
 余江一中,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学,将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它将带着昨日的辉煌,以崭新的姿态迈上新的征程.
+
 余江一中,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学,将以一流的[[ 环境]]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它将带着昨日的辉煌,以崭新的姿态迈上新的征程.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
  
 呕心沥血育桃李,化作春泥更护花。余江一中历任领导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风:“团结、求实、创新、进取”;教风:“敬业、爱岗、协作、严谨”;学风:“勤奋、探究、活泼、好学”。
+
 呕心沥血育桃李,化作春泥更护花。余江一中历任[[ 领导]] 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风:“团结、求实、创新、进取”;教风:“敬业、爱岗、协作、严谨”;学风:“勤奋、探究、活泼、好学”。
  
 
==办学历史==
 
==办学历史==
行 19: 行 19:
 
 自古以来,余江区域内,文风兴盛,崇学尊教
 
 自古以来,余江区域内,文风兴盛,崇学尊教
  
 明清时期,古安仁县县城锦江古镇,风正学兴,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龙门书院、龙溪书院都是历代颇具名气的书院
+
 明清时期,古安仁县县城锦江古镇,风正学兴,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 龙门书院]] 、龙溪书院都是历代颇具名气的书院
  
1936年,余江区黄庄乡人陈琴孙,目睹国力衰微,决心走教育救国之路,毅然变卖所有家产,在原余江县锦江镇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定名为“余江私立琴孙中学”
+
1936年,[[ 余江区]] 黄庄乡人陈琴孙,目睹国力衰微,决心走教育救国之路,毅然变卖所有家产,在原余江县锦江镇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定名为“余江私立琴孙中学”
  
 
1946年,开始增设高中班,并将校名改为“余江县立中学校”
 
1946年,开始增设高中班,并将校名改为“余江县立中学校”
行 27: 行 27:
 
1949年5月,余江县人民政府接收并将校名改为“余江县立初级中学校”
 
1949年5月,余江县人民政府接收并将校名改为“余江县立初级中学校”
  
1958年,正式开办高中班,定名为“余江县立中学校”
+
1958年,正式开办[[ 高中]] 班,定名为“余江县立中学校”
  
 
1957年—1978年,位于邓埠镇的另一学校五易其名,历尽坎坷
 
1957年—1978年,位于邓埠镇的另一学校五易其名,历尽坎坷
行 33: 行 33:
 
1957年9月,邓埠初级中学成立
 
1957年9月,邓埠初级中学成立
  
1968年,学校与镇办农中和社办小学合并,成立“邓埠中学革命委员会”
+
1968年,学校与镇办农中和社办[[ 小学]] 合并,成立“邓埠中学革命委员会”
  
 
1969年,更名为“邓埠公社五七中学”,创办高中部
 
1969年,更名为“邓埠公社五七中学”,创办高中部
行 47: 行 47:
 
1978年,更名为“余江县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1978年,更名为“余江县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校迎来教育的春天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校迎来教育的[[ 春天]]
  
1979年,位于锦江镇的余江二中(前身为“余江县立中学校”)部分优秀骨干师生参与组织、领导余江一中新高中部的建设,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来自全县的优秀生源入学余江一中,“县立中学校”的办学中心逐步由老县城锦江古镇迁移到新县城邓埠镇
+
1979年,位于锦江镇的余江二中(前身为“余江县立中学校”)部分优秀骨干师生参与组织、[[ 领导]] 余江一中新高中部的建设,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来自全县的优秀生源入学余江一中,“县立中学校”的办学中心逐步由老县城锦江古镇迁移到新县城邓埠镇
  
 
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奖杯
 
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奖杯
行 55: 行 55:
 
1985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1985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1986年,江西省委评为江西省“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
1986年,江西省委评为江西省“政治思想[[ 工作]] 先进单位”
  
 
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行 63: 行 63:
 
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
 
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
  
199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
+
199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评为“[[ 爱国主义教育]] 先进单位”
  
 
199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评为“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
 
199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评为“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
  
1997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
1997年,国家[[ 体育]] 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行 73: 行 73:
 
2000年,教育部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省教委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
 
2000年,教育部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省教委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
  
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
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 文明]] 单位”
  
 
200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电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0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电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8月,余江一中高中部与初中部行政分离,余江一中原初中部改名为“余江实验初中”,留驻老校区;余江一中原高中部整体迁往马鞍山下的余江一中新校址,承继了“余江县(区)第一中学”老校名
+
2006年8月,余江一中高中部与初中部行政分离,余江一中原初中部改名为“余江实验初中”,留驻老校区;余江一中原高中部整体迁往[[ 马鞍山]] 下的余江一中新校址,承继了“余江县(区)第一中学”老校名
  
 
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行 85: 行 85:
 
2010年,江西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
 
2010年,江西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
  
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
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先进单位”
  
 
2013年,被公安部、教育部联合评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2013年,被公安部、教育部联合评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行 91: 行 91:
 
==学校荣誉==
 
==学校荣誉==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上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获省市级“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德育示范学校”“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称号20多项。十六大强劲东风,吹绿一池春水。
+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 质量持续上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获省市级“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德育示范学校”“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称号20多项。十六大强劲东风,吹绿一池春水。
  
 
2021年11月,入选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候选名单。
 
2021年11月,入选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候选名单。
行 97: 行 97: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学校进一步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创立了公办民助性质实验初中学校,强化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学校全面实施内部管理改革,教研走上了常规化、特色化轨道,教职工热情高涨。实验初中配有专职生活指导老师,实施学习生活一体化管理,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成绩居全市一流。
+
 学校进一步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创立了公办民助性质实验初中学校,强化了[[ 服务]] 意识和服务措施:学校全面实施内部管理改革,教研走上了常规化、特色化轨道,教职工热情高涨。实验初中配有专职生活指导老师,实施学习生活一体化管理,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成绩居全市一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於 2024年5月24日 (五) 15:36 的修訂


鷹潭市餘江區第一中學1936年,餘江一中的前身在錦江古鎮誕生,1946年,餘江縣立中學校增設高中班,1957年,鄧埠初級中學成立,2006年秋高、初中實行分離,高中部整體搬遷至新校區,東靠巍巍馬鞍嶺,西傍悠悠白塔河。現有5100多名學生,260餘名教職工。餘江一中是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國家教育部現代化教育技術[1]實驗學校、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實驗學校、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試驗基地;先後榮獲「省電化教育活動先進單位」「江西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省五四紅旗團委標兵」等榮譽稱號,並多次榮獲省「文明單位[2]」稱號。

學校介紹

餘江一中以「團結、求實、創新、進取」為校訓,以「文化立校,質量揚名」為辦學宗旨,以「育人為本,科學發展」為辦學理念,積極探索創建優質高中之路。近年來,共向國家輸送了一萬多名優秀人才,其中有全市第一個少年大學生唐永良,有王德軍、何莉、吳藝群、毛葉菲、張雲帆、吳亞軍等數十名市文、理科狀元,有眾多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和香港中文等一流名校。

餘江一中以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優質的教學在全省基礎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教學成績遠近聞名,高考成績連年豐收。600分以上人數、一本二本上線率、錄取率等多年穩居鷹潭市首位。2013年,高三學生吳次鑫、謝一凡獲得全國第22屆中學生生物學競賽金牌,預錄取清華大學,創造江西省該項賽事一次奪得兩枚金牌記錄;倪浩天獲得銀牌,取得清華大學降60分錄取資格。桂漢成同學獲得第27屆高中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獲得2014高考上一本線錄取北京大學資格。在清華大學「拔尖計劃」選拔活動中成績優異的倪浩天、吳智光取得2014高考上一本線錄取清華大學資格。

餘江一中,一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中學,將以一流的環境,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管理,創造出一流的業績,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一流人才,它將帶着昨日的輝煌,以嶄新的姿態邁上新的征程.

辦學理念

嘔心瀝血育桃李,化作春泥更護花。餘江一中歷任領導都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校風:「團結、求實、創新、進取」;教風:「敬業、愛崗、協作、嚴謹」;學風:「勤奮、探究、活潑、好學」。

辦學歷史

自古以來,餘江區域內,文風興盛,崇學尊教

明清時期,古安仁縣縣城錦江古鎮,風正學興,如玉真書院、錦江書院、見山書院、小儒學、龍門書院、龍溪書院都是歷代頗具名氣的書院

1936年,餘江區黃莊鄉人陳琴孫,目睹國力衰微,決心走教育救國之路,毅然變賣所有家產,在原餘江縣錦江鎮創辦了一所私立中學,定名為「餘江私立琴孫中學」

1946年,開始增設高中班,並將校名改為「餘江縣立中學校」

1949年5月,餘江縣人民政府接收並將校名改為「餘江縣立初級中學校」

1958年,正式開辦高中班,定名為「餘江縣立中學校」

1957年—1978年,位於鄧埠鎮的另一學校五易其名,歷盡坎坷

1957年9月,鄧埠初級中學成立

1968年,學校與鎮辦農中和社辦小學合併,成立「鄧埠中學革命委員會」

1969年,更名為「鄧埠公社五七中學」,創辦高中部

1971年,學校興建教學樓,開始擴辦高中

1972年,更名為「鄧埠公社中學」

1973年,更名為「餘江縣鄧埠中學」

1974年,成立「餘江縣第一中學革命委員會」

1978年,更名為「餘江縣第一中學」,沿用至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學校迎來教育的春天

1979年,位於錦江鎮的餘江二中(前身為「餘江縣立中學校」)部分優秀骨幹師生參與組織、領導餘江一中新高中部的建設,學校被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來自全縣的優秀生源入學餘江一中,「縣立中學校」的辦學中心逐步由老縣城錦江古鎮遷移到新縣城鄧埠鎮

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獎盃

1985年,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授予「文明學校」稱號

1986年,江西省委評為江西省「政治思想工作先進單位」

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中小學德育先進集體」

1995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教委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

1997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教委評為「江西省德育示範學校」

1997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2000年,教育部授予「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省教委授予「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稱號

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

2003年,被省教育廳評為江西省「電化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2006年8月,餘江一中高中部與初中部行政分離,餘江一中原初中部改名為「餘江實驗初中」,留駐老校區;餘江一中原高中部整體遷往馬鞍山下的餘江一中新校址,承繼了「餘江縣(區)第一中學」老校名

2007年,被省教育廳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2008年,江西省第十一屆文明單位

2010年,江西省第十二屆文明單位

2011年,被省教育廳評為「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

2013年,被公安部、教育部聯合評為「全國消防安全教育示範學校」

學校榮譽

辦學水平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持續上升。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獲省市級「文明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德育示範學校」「科研興校先進單位」稱號20多項。十六大強勁東風,吹綠一池春水。

2021年11月,入選第二屆江西省文明校園候選名單。

辦學特色

學校進一步擴大了高中辦學規模,創立了公辦民助性質實驗初中學校,強化了服務意識和服務措施:學校全面實施內部管理改革,教研走上了常規化、特色化軌道,教職工熱情高漲。實驗初中配有專職生活指導老師,實施學習生活一體化管理,教育教學秩序井然,教學成績居全市一流。

參考文獻

  1. 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豆丁網,2015-12-09
  2. 文明單位六條標準,河南省鄧州市文明網,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