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乡县第六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30210/3f1e4b58755b424987e9a0b0b5885deb.pn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639186270_121123704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东乡县第六中学'''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家校共育<ref>[https://difang.gmw.cn/sh/2020-07/12/content_33986418.htm 教育信息化与家校共育融合成趋势],光明网,2020-07-12</ref>,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向社会展现校园风貌,创设和谐育人氛围,5月12日,抚州市东乡六中开展了"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近孩子,了解学校的发展趋势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关注教育,增进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东乡县第六中学'''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家校共育<ref>[https://difang.gmw.cn/sh/2020-07/12/content_33986418.htm 教育信息化与家校共育融合成趋势],光明网,2020-07-12</ref>,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向社会展现校园风貌,创设和谐育人氛围,5月12日,抚州市东乡六中开展了"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近孩子,了解学校的发展趋势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关注教育,增进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於 2024年5月27日 (一) 10:48 的最新修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東鄉縣第六中學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雙減"政策,促進家校共育[1],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向社會展現校園風貌,創設和諧育人氛圍,5月12日,撫州市東鄉六中開展了"校園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班級,走近孩子,了解學校的發展趨勢並參與學校的管理,關注教育,增進家校聯繫,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會活動

上午八點三十分左右,家長們陸續進入校園,走進課堂,參加家長會活動。家長朋友們與班主任及科任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們在學校的情況。

為增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這次家長會特設「親子書信」環節:學生們把口頭無法表達的話通過書信的方式進行表達,家長們給予回復,以此增進親子溝通,疏解學生們的壓力。

家校共育探討

上午十點,各班家委會代表有序到學校多功能報告廳參加家校共育探討會。會上,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饒武庚圍繞「教育懲戒」「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安全問題」與各位代表進行探討。

針對教育懲戒問題,饒書記建議,當在遇到類似老師不當懲戒學生、遭遇霸凌、學業壓力大等問題時,作為一名理智的家長,一是要問清楚,再反應;二是當面聊,多溝通;三是長遠看,真保護,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家校共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2]問題,饒書記建議:家長朋友們,發現孩子行為的異常,可以從六方面幫助孩子平穩度過。一是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二是鼓勵積極的自我表達;三是督促健康生活方式;四是培養積極的家庭氛圍;五是持續關注和陪伴;六是尋求專業幫助。

校園諮詢

砥志研思,不忘初心——東鄉縣第六中學「雙減」工作紀實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雙減」工作精神,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東鄉縣第六中學圍繞「玩中學、學中樂」的辦學理念,立足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的基礎上,東鄉縣第六中學最大限度地優化學校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少年宮、運動場、創課教室等場所開設課後服務課程、建設特色社團。為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學校根據孩子的特長、愛好為學生精心打造了音樂、象棋、美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播音與主持、書法、 閱讀、寫作等十餘個社團活動小組,這些社團活動的開展,將孩子們帶入了絢麗多姿的藝術世界。同時,為確保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及實效性,學校精心選定輔導教師,召開專門的工作會議,要求輔導教師認真寫好培訓計劃,選好培訓內容,上好每一節課,進一步擴大課後服務覆蓋面,真正為學生的興趣培養和智慧啟發做好服務。

風正時濟, 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在踐行「雙減」工作中,東鄉縣第六中學全體教育工作者將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立足創新發展,砥志研思,不忘初心,結合自身實際,為構建綠色教育生態而不懈奮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