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澤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5月10日 (日) 06:55 由 Y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参考资料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鄧澤如
出生 1869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鄧文恩、鄧遠秋
職業 政治家、實業家
知名作品 《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
《孫中山先生二十年來手札》


鄧澤如(DengZeRu)(1869-1934.12.19),名文恩,字遠秋,號澤如,以號行。清光緒年間,以契約勞工身份到馬來西亞謀生,逐步發展成為南洋知名的實業家。1907年,鄧澤如加入同盟會,任馬來西亞分會會長。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數次籌款,接濟軍費。1912年回國,開發礦業,1920年擔任廣州軍政府內政部礦物局局長兼廣東礦務處處長,期間為討伐袁世凱陳炯明大力籌款。擔任過國民黨廣東支部長以及一、二、三、四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思想上偏右,反對與中國共產黨聯合。1931年因蔣中正軟禁胡漢民,曾與四位監委聯名彈劾蔣中正。1934年因病在廣州逝世。

人物生平

鄧澤如,早年隨父習商,18歲前往南洋謀生,初在馬來半島往來於金寶、芙蓉等地開採錫礦, 後在掛羅庇勞埠經營橡膠,結識富商陸佑,嘗為其代理人,以此發家致富。

1906年,鄧澤如因傾慕孫中山之名,遂於12月在吉隆坡會見孫中山,信服革命主義,從此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掛羅庇勞埠同盟會分成立,鄧澤如任會長,積極籌款支持同盟會在兩廣和雲南發動的歷次武裝起義。

1909年,同盟會南洋支部遷到庇能,他主持支部事務,積極推進南洋黨務、籌集起義款項、支持《中興日報》刊行。1910年11月與孫中山、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舉行秘密會議,決定籌集巨款,謀在廣州大舉。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鄧澤如應召回國,孫中山曾擬委任其廣東都督府實業司司長、官錢局總辦,他辭而不就。

"二次革命"失敗後,他仍回南洋經商,重操舊業。1914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鄧澤如擔任南洋各埠籌款局委員長,為支持國內反袁鬥爭而積極籌款。1915年,在孫中山派來的同志協助下, 以中華實業公司名義募集數十萬元,將款匯回國,作討袁經費。

1917 年孫中山南下組織護法運動,發行"軍事內國公債",鄧澤如幫助推銷3萬餘元。

1918年,鄧澤如50歲生日時,孫中山親筆題了"仁者壽"的匾額送給他。國民黨多位政要人物向他祝壽,由胡漢民起草祝賀信,廖仲愷執筆,汪精衛、陳炯明、居正、林森、徐謙許祟智、鄧鏗、戴季陶、朱執信都署了名。祝賀信中提到:"黃克強(即黃興)先生語余曰:以言南洋愛國之士,吾必以鄧君澤如為巨擘。"

1920年11月底,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鄧澤如應召回國,任廣東軍政府內政部礦務局長兼廣東礦務處長。

1922年6月,陳炯明部叛亂,鄧澤如前往香港與孫中山取得聯繫,籌款討逆。8月,被任為中國國民黨廣東支部長, 發表討陳宣言。之後,任討陳辦事處第三科主任、駐港討逆辦事處理財員。他在短短几個月內,籌得40餘萬元作討陳活動經費。

1923年任大本營建設部長、兩廣鹽運使等職。1923年10月被孫中山指定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九委員之一,參與國民黨改組事務。

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任中央銀行董事等職,但反對與共產黨合作。1924年6月他與張繼、謝持等上書孫中山,反對聯俄、聯共政策,彈劾共產黨,聲稱國民黨內"絕對不能黨中有黨",反對國共兩黨合作。1925年,廖仲愷遇刺後,鄧澤如接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孫中山逝世後,他與胡漢民等糾集一起,多次策劃"清黨",後又支持西山會議派的反共活動,成為國民黨右派。

1926年3月,以廣州國民政府代表身份北上參加孫中山陵墓奠基禮。

1927年4月,鄧澤如與吳稚暉等積極促使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併兼任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在國民黨"三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他又先後支持汪精衛、胡漢民反對蔣介石,曾在1931年被選為反對南京中央的廣州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6月被南京中央開除黨籍,撤銷職務。1931年11月又恢復其黨籍。

1932年,設在新會縣篁莊鄉的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成立,鄧任校董會主席,支持該校實踐鄉村教育理論,培養鄉村教育人才。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議和,鄧澤如被選為改組後的國民政府委員和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1934年12月19日病逝於廣州,終年65歲。

死後墓葬

鄧澤如逝世後,國民政府以國葬之禮為其下葬,安葬於廣州市近郊下固岡龍眼洞,大墓占地200平方米。墓園松毛鋪地,名人云集,曾是當地最宏偉的建築物。墓的主體約200平方米,還有八角涼亭。但時日流轉,現在其骸骨卻隱身於荒煙蔓草中,幾難覓跡。隨着城市無墳化的大力推廣,很可能從此就永遠湮沒了。[1]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野蠻的紅衛兵不分青紅皂白的炸開了鄧澤如墓。墓裡面只有一把手仗、一副眼鏡和一副金牙,並無任何財物。

次年,荒山要改造成"花果山",要清鄧的殘墳。由於墓的主體是石和水泥的堅固建築,人們足足用炸藥炸了一個多月。過程中一碎石飛來,還把點火人的妻子砸死。如今村頭地角間還可見到當時殘留的花崗岩石。[2]

時有個譚姓村民收起了兩塊鄧澤如的遺骨,葬在他自己的祖先旁邊。

2004年,天河區要建無墳區,村民祖先墳塋都遷走了,只剩下這位名人與荒草為伴。只有清明時節,村民們會自發前來,默默地為這素未謀面的革命先賢清理一點雜草。[3]

其實,經眾多文史專家等多次呼籲,早在1999年,市文化局就發文,建議將鄧的遺骨遷入銀河公墓或其他合適地點。當時"民革"還象徵性派人看過一眼,但很快沒了下文。七年來,一提鄧澤如墓,沒有一個不說要保護的,可就是沒一個部門管這件事。元崗街辦在2004年出資打造了一塊小小墓碑,上刻"鄧澤如先生之墓"。若非如此,只怕鄧的骸骨早就無法尋覓了

2006年鄧澤如之子鄧光商得到這個消息,聯繫到了譚姓村民的後人。10月,鄧光商帶着兩個兒子去廣州,在荒煙蔓草間找到了鄧澤如的葬地。[4]


子女後人

鄧澤如共有五個兒子:鄧光夏鄧光商鄧光周鄧光武鄧光華。鄧澤如去世時,除大兒子外,其它四子都還年幼,最小的兒子鄧光華則出生在鄧澤如去世前一天。解放後,其長鄧光夏、四子鄧光武在香港生活,三子鄧光周后來去了台灣,五子鄧光華在紐約生活。二子鄧光商留在了大陸。

反共行為

國民黨一大召開之前,左右派的鬥爭十分激烈。1923年11月,《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剛發表,以鄧澤如為首的十一人就上書孫中山,"彈劾"共產黨,反對聯共政策,發出了進攻的信號。孫中山與鄧澤如關係密切,給他的"手札盈尺,……自民國紀元前六年以來,幾於無月無書","數十萬黨人無存(孫)先生之書多於澤如者"。儘管如此,孫中山對鄧澤如反共勾當並不寬容,親筆駁斥其理論,指出國民黨改組和聯共的必要,告誡他們"切不可疑神疑鬼"。

國民黨"一大"之後,右派仍然不斷興風作浪,鬥爭一直持續不斷。1924年6月18日,曾受孫中山嚴厲斥責而有所收斂的鄧澤如,違背大會決議,又夥同張繼、謝持以中央監察委員名義,向孫中山和中央執委會提出"彈劾書",攻擊共產黨並要求"從速嚴重處分"。開啟右派分子新的進攻高潮,右派分子相繼提交"彈劾"共產黨的議案達百餘件,國民黨中央監委會1924年提交中央執委會的十件議案中,有四件是反對國共合作的。

孫中山針對右派隊伍的複雜情況,利用歷史的淵源、自己的威望和政治經驗,採取了區別對待的辦法,對馮自由等,堅決開除出黨。而對鄧澤如等,則多次嚴厲批駁其反動謬論和活動,教育他們。[5]

參考資料

  1. 先賢忠骨誰來收 ,新浪網 . 2013-07-18
  2. 先賢忠骨誰來收 ,新浪網 . 2013-07-18
  3. 先賢忠骨誰來收 ,新浪網 . 2013-07-18
  4. 先賢忠骨誰來收 ,新浪網 . 2013-07-18
  5. 孫中山和首次國共合作 積極捍衛首次國共合作 ,搜狐新聞 .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