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倫敦大學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6日 (日) 19:15 由 Jeffrey12358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倫敦大學學院英語: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縮寫UCL)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倫敦公立研究型大學。學院最初於1826年,由湯瑪斯·坎貝爾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 1st Baron Brougham and Vaux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創立,是倫敦市第一所高等學府,且為全英首間不拘學生性別及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雖沒有直接介入學校的建設,但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對教育的理念啟發了創辦者,故獲譽為「倫大教父」。1836年,以書院聯邦制正式成立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學校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與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King's College London)成為了此大學的兩位始創成員學院。學校隨後迅速發展並與多所專科院校合併,也在英格蘭開創了不少高校學系。

倫敦大學學院共設11所學術學院,擁有超過100個學術科系與研究中心。其本部位於倫敦市中心布盧姆茨伯里區,另設兩所分別坐落於澳大利亞卡塔爾的衛星校園。[1]雖隸屬倫敦大學聯邦,但學院本身擁有包括獨立頒授學位的高度自治權,故性質與一般大學無異。,亦是英格蘭國民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 (England)建立的11所生物醫學研究基地及多個科技聯盟的始創者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為英國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亦在多個世界大學排行榜上位居全球前二十,全英四強之列。校內現有17間圖書館、9所博物館及收藏區,館藏涵蓋不同學術範疇。此校的師生、校友及研究人員包括了33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獲獎者、多名政治要員與組織領袖及數位著名文藝人。

校史

19世紀

File:The London University by Thomas Hosmer Shepherd 1827-28.JPG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倫大本部大樓繪圖。
亨利·唐克斯筆下的「倫大四大始創人」壁畫(位於斐拉克曼畫廊的拱頂)。
File:Jeremy Bentham Auto-Icon.jpg
存放於學院本部大樓的傑里米·邊沁遺體。

倫敦大學學院於1826年2月11日,由詩人湯瑪斯·坎貝爾及律師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 1st Baron Brougham and Vaux兩位蘇格蘭人創辦。1825年,坎貝爾到訪了現在德國的波恩大學。與時下的牛津劍橋兩所高校不同,波恩大學的宗教自由獲得了坎貝爾的讚賞。回國後,他致函深受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影響的布魯厄姆,表示有意於倫敦建立一所這類型的學府。該信件亦在同年2月刊登於《泰晤士報》,成為最早有關創立倫大學院的公開草議。在倫敦猶太人社團的領袖——以撒·里昂的撮合下,兩人著手規劃興建項目。學校最終於1826年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面世,成為當地唯一不論學生性別、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其理事會委員沒有一位是宗教領袖[2],教育家湯瑪斯·阿諾德因而稱其為「高爾街的無神學府」。[3]學校最初採用了蘇格蘭大學(尤其是愛丁堡)的模式辦學。開創多元學科、重整講堂機制、取消宗教考核、管治民主化等均為其最刻意模仿的制度。[4]1827年,倫納德·霍納Leonard Horner(現在赫瑞瓦特大學的創辦者)獲委任為校長,惟在4年後因管理層的內部反對而離職。[2]

1826前,早已成立的學校理事會曾在國家議會上提議頒憲,以確立倫大作為獨立高等學府的地位。可這惹來了不少反對聲音。除了國內英格蘭教廷、牛橋兩校及醫學界的反對外,奧地利外交官克萊門斯·梅特涅亦要求他的駐英大使轉述他對此計劃「可能有損英格蘭發展」的看法。[2]直到1831年,由輝格黨帶領的政府才成功為該校爭取到皇家憲章,賦予其頒授學位的權力。不過,由於當時已有了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故兩校合併為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原本的這所「倫敦大學」 (London University)則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2]

不少人均以為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是倫大的其中一位創辦者,其實不然。此誤解源於倫大學院本部大樓(斐拉克曼畫廊)拱頂上的一幅壁畫。這幅由亨利·唐克斯Henry Tonks所繪製的壁畫展示了尚在興建的本部大樓和幾位重要人物:圖中負責設計大樓的建築師威廉·威爾金斯William Wilkins (architect)正向邊沁展示規劃圖,以獲得他的贊同。可是此情景乃杜撰,因為當時的邊沁應已年邁八十,亦沒有證據顯示他曾直接參與大學的興建計劃。不過,他對普及教育的思想確深深影響了兩位創辦者,成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故他獲譽為「倫大教父」。[5]邊沁希望他能永遠成為大學的一部分,故他的屍體一直被存放在本部大樓的一個木櫃裡,供公眾參觀。可不幸地,屍體的頭部沒有被保存好以致腐爛,故校方換上了一個由製的仿造頭。[6]

倫大學院本部大樓的興建歷經波折方能完工。工程在大學成立後一年便開始,建築地點是捐助者花費三萬英鎊買下、佔地八畝的卡馬森廣場。負責此項目的建築師威廉·威爾金斯(國家藝術館的設計者)把大樓的中心設計成八角狀,加上拱頂。原先的計劃是大樓以「U」字形向外伸展,並圍繞著廣場,可後來因經費不足而被逼中止。這座建築物也曾於二戰中受毀。最終到了1985年,大樓才在伊利沙伯二世女皇的主持下舉行了啟用儀式。[2]

倫大學院亦在19世紀開創了不少先河。其為第一所提供地理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化學土木工程學教育的英格蘭高校。1893年,英格蘭第一個學生會亦在倫大學院成立。

  1. UNIVERSITY MAP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13 [2015-05-13]. 
  2. 2.0 2.1 2.2 2.3 2.4 Harte, Negley; North, John. The World of UCL 1828–2004 3rd. London: UCL Press. 2004. ISBN 1-84472-068-3. 
  3. Crilly, Tony; Crilly, A J. Arthur Cayley: Mathematician Laureate of the Victorian Ag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 ISBN 0-8018-8011-4. 
  4. Bellot, H. Hal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826-1926.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29. 
  5. Who was Jeremy Bentha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15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6. Jeremy Bentham auto-ic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