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品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3年10月20日 (五) 15:49 由 Lzj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汪品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汪品先,男,江蘇蘇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於上海 ,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1]中國科學院院士[2],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4]、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

1953年,汪品先畢業於上海格致中學;1953至1955年,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學習兩年俄文 ;1955年至1960年,在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習;1960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華東師範大學地質系助教;1972年2月至1981年3月,先後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助教、副教授;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獲洪堡獎學金在德國基爾大學訪問學者身份學習;1982年9月起,先後任同濟大學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實驗室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02年,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1年起,任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 。

汪品先長期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研究 。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與孫湘君夫婦,共同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人民幣,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上海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14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5]

畢業院校----莫斯科大學

人物履歷

1960年,汪品先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後回國從事科學研究; 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海洋地質系主任、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1-82年獲洪堡獎學金在德國基爾大學進行研究。主要從事中國海域古海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及和中國環境宏觀演化古環境的研究;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96年,汪品先聯合了國內其他科學家,向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在1997年度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建議書評審中,該建議書獲得第一名,被正式列為國際大洋鑽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為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中的一位。

1999年春在南海組織中國海區首次的國際大洋深海科學鑽探(南海ODP 184航次;

2009年,汪品先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

2011年起,汪品先任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

獲獎兼職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等獎、四等獎;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等獎項;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獎;

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委員會專家指導組成員;

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

曾任國際海洋地質委員會委員,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現任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主席;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品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研究成果

汪品先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及論文集十餘種。

系統分析中國近海沉積中鈣質微體化石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發現南海在冰期旋迴中對環境信號的放大效應,和西太平洋邊緣海對中國陸地環境演變的重大影響,對中國海洋地質學發展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微體化石定量古生態學和微體化石埋藏學的研究,促進古海洋學和古湖泊學等新方向在中國的開展,開拓和發展了古海洋學研究。

致力於推動中國的深海研究與海洋地質、推動中國參加大洋鑽探的國際合作,於1996年領銜提出"東亞季風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大洋鑽探建議書,在1997年全球評價中獲第一名,並應邀擔任首席科學家;

成功地主持了1999年春在南海中國海區首次的國際大洋深海科學鑽探(南海ODP 184航次),取得了西太平洋區最佳的晚新生代環境演變紀錄。

目前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的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學科"海洋地質學"和上海市重點學科"海洋地質"的學科帶頭人。

近年來積極推動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強調地球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從海陸結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東亞宏觀環境格局的演變。

人物榮譽

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奮鬥者"推薦人選。

事跡材料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三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一、長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潛心深海研究

「我國的海洋事業目前正經歷着自鄭和下西洋600年來的最佳時機,我們必須只爭朝夕,自主奮鬥,才能早日實現建設海洋科技強國的理想。」汪品先院士說。正是這份緊迫感和使命感,讓他數十年來,從未曾停歇過奮鬥的腳步。自1960年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成歸國後,汪品先院士開始投身於祖國的海洋地質研究和古氣候研究領域,近一個甲子的風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鬢髮,但對海洋學事業熾烈的愛卻伴隨他一輩子。

以辦公室為家,全年無休,即便是春節,也照常在辦公室工作……正是懷着這份常人難以理解的痴迷、摯愛,他以超凡的意志和執著於科學的精神,帶領着團隊,矢志不渝地朝着一個又一個新的科學目標進發,讓當今國際海洋學的論壇上有了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聲音。

二、帶領同濟「三深」團隊,走向深海大洋

「深網、深潛、深鑽」,是人類進入海洋內部的三大手段。同濟大學牽頭我國建設海底觀測網大科學工程,是我國參加大洋鑽探的基地,接連主持南海數次深潛航次,「我很高興自己跟『深網、深潛、深鑽』這三樣事情都有關係。」汪品先院士說。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他敏銳洞悉國際海洋科學研究的發展動向和趨勢,瞄準國際學術最前沿,帶領着同濟大學「三深」團隊,一直積極推動着我國深潛科學考察、南海大洋鑽探、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等「三深」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把我國真正建設成為「海洋強國」不懈奮鬥着。

回首20年前,正是在他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ODP)」不到一年,就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1999年春,以他為首席科學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國南海成功實施,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實現了中國海域大洋鑽探零的突破。這個航次採集了5460米的深海岩芯,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區最佳的長期沉積記錄,發現了氣候演變長周期等多種創新成果,使我國一舉進入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此後,我國又在南海成功執行了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和主持完成IODP349、IODP367、IODP 368和368X4個航次,汪品先院士是其中最有力的推動者。這些航次的成功實施和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推動我國的深海科學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同時還推進我國對南海深水油氣勘探的理論認識,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南海資源開發服務。

進入21世紀,海底觀測系統的競爭成為圍繞海洋的國際之爭。在汪品先院士直接有力的推動下,我國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邁出標誌性進展。近日,我國第一個基于海底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將正式啟動建設,作為海底科學觀測網重要組成部分的監測與數據中心開工。這一大科學設施由同濟大學牽頭,建成後將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重大科技創新助推力量。

自2011年起,汪品先院士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南海深部過程演變」的指導專家組組長。這一我國深海科學領域迄今最重大基礎性綜合研究計劃實施8年來,對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過程和現代過程展開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性認識。

三、倡導科學創新文化,心系創新人才培養

潛心研究,不務虛名,主辦國際學術會議不設主席台、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平等交流探討學術……汪品先院士一直身體力行,倡導「學術要回歸本位、回歸初心」。他敢於直言,質疑、抨擊學術界的不良風氣。在汪品先院士看來,重大科學研究成果的取得,無不源自研究者對科學真正的熱愛、長年甘坐冷板凳的恆心和執著精神。「科學家不是論文的寫作機器,而是科學真理的探求者和開拓者,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為科學家的創新注入了不絕的動力。」「科學成果不是在聚光燈下取得的,而是在實驗室里一天天默默無聞做出來的。」這也正是他數十年學術人生的真實寫照。他力主要培育科學文化,讓創新人才爭相湧現。他一直心系創新性青年人才的培養。2017年春季學期,他主動請纓,面向同濟大學全校學子開設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人文素養課,希望引導年輕人思考「科學就是文化,科學創新需要文化元素」,激勵同學們自覺將科學與文化結合、勇於投身科學創新實踐。

社會活動

公益活動

1998年,汪品先院士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時,就將獎金全數捐出,設立「海洋地質學獎學金」,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海洋學科研究人才。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與孫湘君夫婦,共同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人民幣,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

科普活動

2022年,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參與指導的國內首檔前沿科學思想秀《未來中國》第三期節目。

人物評價

汪品先始終心系創新性青年人才的培養,汪品先為加強中國海洋文明,為推動科學與文化的結合、發揚科學的文化本質奔走疾呼。(《青年報社》評)

汪品先為中國的古海洋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為中國海洋地質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濟大學評)

視頻

「院士後」汪品先:82歲9天3次深潛南海 2021年6月24日發布

汪品先:82歲的「勇士」 2018年6月4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