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岱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4日 (二) 11:03 由 L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康岱沙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住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党委委员,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外…”)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康岱沙是新中國第一代女外交官,住羅馬尼亞大使館政務參贊、黨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

丈夫;陳叔亮

基本信息

中文名;康岱沙

國籍;中國 北京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19年02月

職業;外交官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

性別;女

人物生平

1919年2月出生於北京。

1933年至1938年先後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附中,上海中西女中,借讀重慶女二師。

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延安。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中央黨校、延安女大學習。

1940年隨周恩來同志去四川工作。

1941年至1944年先後就讀於四川成都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經濟系。

1945年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

1946年3月調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新聞處任《情況簡報》編輯。

1946年10月中央社會部一室做調研工作。

1948年,石家莊市公安局社情調研。

1949年1月天津市公安局局長秘書。經濟保衛處一科代科長、天津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

1950年3月調外交部,駐聯合國代表團二等秘書(因抗美援朝未能成行)。

1951年4月外交部西歐非洲司英國科科長。

1953年1月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二等秘書。

1955年4月亞非會議前後負責使館調研室工作。

1957年國際關係研究所南亞組代組長。

1962年至1967年駐柬埔寨大使館調研室主任、一等秘書、黨委委員。

1967年文革調回國。

1969年3月至1972年外交部江西幹校勞動。

1972年至1978年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秘書長。

1979年1月至1982年12月住羅馬尼亞大使館政務參贊、黨委委員。

1978年至1993年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

1983年至1987年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

人物軼事

康岱沙是民族資本家、金融巨子康心之的女兒,抗戰期間在重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家庭決裂後前往延安。康心之於是找到周恩來"要人"。為把康心之等社會名流及民主人士團結到抗日統一戰線,周恩來兩送"康二小姐"回家,使她成為了連接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的"紅色大使"。

離家出走的二小姐

1939年初秋,延安城北門的一排新開的窯洞裡端坐着的一群青春煥發的青年學生。突然,一個男青年跨進了窯洞門:"康岱沙同志,有一位首長要見你。"

姑娘隨男青年來到延河邊時,那裡早有一位端莊的中年婦女等候着。一見面,男青年介紹說:"這是鄧穎超鄧大姐,這是中國女子大學的康岱沙同志。"鄧穎超笑眯眯地看着有些緊張的康岱沙,和藹地說:"康岱沙同志,我們散散步吧……"兩人沿着延河,慢慢地走着,康岱沙眼睛盯着腳尖,拘謹地移動着腳步。鄧穎超先打破沉默:"你改了名字,我和恩來通過中央組織部到處打聽康青彡……"

1919年2月,北平名門大戶康家老三康心之添了一個女兒,取名為康青彡,這個女嬰就是康岱沙。"青彡"是古文"彩"字,父母希望女兒長大後富有而彬彬有禮。1921年10月,康家舉家遷到重慶。

康岱沙從小家境優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在北平小學畢業後,到上海念中學。未曾想盧溝橋的槍聲,打破康家子女的求學夢。康心之擔心在上海念書的幾個孩子,趕緊將他們接回重慶,康岱沙被送到重慶二女師借讀。二女師是個比較進步的學校,師生的抗日情緒高漲,康岱沙受到同學的影響,逐步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積極參加學校的救亡宣傳活動。她的出色表現,引起學校中共秘密組織的注意,黨組織更加積極地引導和培養她。1938年6月1日,康岱沙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的康岱沙,更為積極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她所在黨小組有三四個黨員,每兩周在康家過一次組織生活。看見康家奢侈的生活,同志們希望她能到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康岱沙自己也希望能在革命實踐中得到進步成長。在得知很多同學都去了延安時,康岱沙再也坐不住了,也向組織提出了去延安的申請。1938年6月,她高中畢業,黨組織同意了她去延安的申請。得到通知的當晚,她便找到父親攤牌。但談話不歡而散,康心之堅決反對。

7月的一天,康岱沙收到一張紙條,這是黨組織給她去延安的介紹信。然後,她就悄悄地離開了重慶。

到延安後,康岱沙考上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報到時,她將原名康青彡改為康岱沙。

1938年12月,日軍加快侵略步伐,前方戰事吃緊。抗日軍政大學的一部分學員去衛生學校,一部分去機要學校,一部分去中央黨校。康岱沙被分配到中央黨校。1939年夏天,康岱沙轉到中國女子大學,大學在延河邊新開鑿的窯洞裡。而今鄧穎超找到了自己,康岱沙一時猜不出是什麼事。

康家的"共黨女大使"

1943年夏季的一天,康岱沙在放學的路上被捕。特務審問她是不是共產黨員,康岱沙一直牢記着周恩來的話,一口否認:"共產黨哪裡會要我這樣的資本家的小姐入黨,我在延安就吃不下那個苦,才跑回來的。"由於沒有證據,經時任四川省政府秘書長李伯申以"身家性命"擔保,康岱沙才被釋放出獄。但是,特務要求康岱沙定期匯報思想。康岱沙根本不予理睬。1944年夏,當她準備期末考試時,連續收到特務的兩封警告信,要求康岱沙去匯報,屆時如若不到場,一切後果自負。考試剛結束,康岱沙就趕緊回重慶,向周恩來匯報。聽了康岱沙的匯報,周恩來囑咐康岱沙暫時不要與組織聯繫,"安心"在家"養病",以後會有人來找她。不久,康家二小姐果然"生病"了,在汪山別墅"養病"。

不久,周恩來通知康岱沙準備回延安。康岱沙給父母留了一封信,說國民黨特務要抓她,她不得不回到延安。

1945年2月,康岱沙隨同周恩來、陳家康、王梓木、龍飛虎乘美軍軍用運輸機返回延安。

在延安的日子充實而忙碌。1946年春,康岱沙的戀人隨李克農到北平"軍調處"工作,希望康岱沙去北平結婚。康岱沙立即將此事向周恩來匯報,周恩來說:"你倆年齡也不小了,結婚是人生的大事,該得到父母的祝福,內戰不會太長。"

3月,康岱沙隨王若飛、鄧發等從延安飛抵重慶,準備先探望父母,然後再轉赴北平。可是,康岱沙該以何種方式回家更妥當呢?是由周恩來護送回家,還是她自己回家都不合適。最後,周恩來與鄧穎超決定:由他們出面宴請國民政府中一些天津南開學校的老同學,宴席結束後由康岱沙的姐姐康彰夫婦帶康岱沙回家,這樣最為穩妥。

於是,他們邀請了重慶市市長吳國楨夫婦、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發言人張平群(康岱沙的姐夫)夫婦和國民政府駐意大利大使於俊吉等赴宴。吃飯那天,正值國共兩黨簽定停止軍事衝突協定後不久,政治空氣較好,席間氣氛非常融洽。宴會結束,大家離座紛紛告辭時,周恩來對康岱沙姐姐康彰說:"張太太,我和小超都很忙,不能親自送令妹回家,請您帶她回去,交給康先生夫婦。"康彰很爽快地答應了,這樣,康岱沙便又很自然地回了家。

康岱沙回家後,按照周恩來的指示,與父親徹夜長談,解開了父親思想上的疙瘩,為他指引了方向。

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脅迫康心之等工商界頭面人物去台灣,並派人"護送"到成都。汽車開到青木關時,康心之假稱拉肚子,借上廁所的機會,趕緊給在內江駐防的袍哥范紹增打電話,范紹增帶一個班的兵來,將康心之強行留下。康心之到北碚躲藏起來,直到重慶解放才回到重慶城。

後來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康心之常說:"我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因為當年總理給康家派了一個共黨女大使,那就是女兒康岱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