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尖叶耳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20年2月8日 (六) 19:5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尖叶耳蕨
原图链接

尖叶耳蕨,尖叶耳蕨(学名:Polystichum parvipinnul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 别名:高砂猪手蕨, 台湾特有种。
  • 台湾生长在中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桧木林下遮荫且富腐植质处。[1]

植物特性

  • 植株高 30-60 公分;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昇,密生披针形灰棕色鳞片。
  • 叶簇生;叶柄长 8-20 公分,被长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鳞片;叶片披针形,长 35-55 公分,宽 18-24 公分,二回羽状复叶,草质至革质,叶轴密布披针状鳞片;羽片线形,长 7-12 公分,宽 1.5-2.5 公分。
  • 小羽片斜方形,基部歪斜,游离脉,边缘具芒刺状锯齿,叶脉末端无泌水孔。
  • 孢膜圆形,盾状著生于脉上。本种叶片通常较小,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近草质。
  • 小羽片较小,边缘芒较少。主要特征为:叶为典型的二回羽状复叶,最基部一对羽片朝下反折。
  • 叶柄及叶轴密布褐色鳞片。
  • 小羽片基部上一侧具耳状突尖,顶端具尖刺。
  • 孢子囊群圆形,每小羽片 3-6 枚,主脉两侧各 1 行或仅上侧有 1 行,靠近主脉,生于小脉末端;囊群盖圆形,盾状,边缘近全缘。
  • 基部直径2.5-4毫米,暗棕色,腹面有纵沟,密被灰棕色线形、披针形和较大鳞片,大鳞片卵形和卵状披针形,长达14毫米,宽达7毫米,先端尾状或渐尖,边缘具密集细齿。
  • 叶片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0-60釐米,近基部宽6-17釐米,先端渐尖,能育,基部不变狭,下部不育,二回羽状。
  • 羽片14-29对,互生,略上弯,具短柄,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基部逐渐变狭,基部不对称,下部羽片3.7-11釐米,宽1.0-1.5釐米,一回羽状;小羽片13-23对,互生,具短柄,矩圆形,长0.8-1.2釐米,宽3-4.5毫米,先端急尖,具锐尖头,基部楔形,上侧平整或微呈波状,具尖的耳状凸,边缘仅具少数(2-3根)芒,羽片基部上侧一片最大,全缘或具缺刻;小羽片具羽状脉,侧脉4-6对,二歧分叉,较明显。
  • 叶近草质,上面近光滑,下面密生长纤毛状小鳞片;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灰棕色线形、披针形和较大鳞片,大鳞片卵状披针形和狭披针形,长达8毫米,宽达3毫米,先端尾状,边缘具密集小齿;羽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线形灰棕色鳞片。[2]

 

生长分布

  • 生林下,海拔1000-2400米。
  • 台湾[3]



纯野生的“耳蕨草”,我在竹林外找到的,价值非常高


参考资料

  1. 尖叶耳蕨(Polystichum parvipinnulum). 互动百科. 2011-08-04 [2020-01-30] (中文). 
  2. HD_wiki. 尖叶耳蕨(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 互动百科. 2016-11-09 [2020-01-30] (中文). 
  3. RECKON. 刺叶耳蕨(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 香港自然生态论坛. 2011-12-30 [2020-01-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