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尖葉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尖葉耳蕨
原圖鏈接

尖葉耳蕨,尖葉耳蕨(學名:Polystichum parvipinnulum)為鱗毛蕨科耳蕨屬下的一個種。

  • 別名:高砂豬手蕨, 台灣特有種。
  • 台灣生長在中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檜木林下遮蔭且富腐植質處。[1]

植物特性

  • 植株高 30-60 公分;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昇,密生披針形灰棕色鱗片。
  • 葉簇生;葉柄長 8-20 公分,被長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鱗片;葉片披針形,長 35-55 公分,寬 18-24 公分,二回羽狀複葉,草質至革質,葉軸密布披針狀鱗片;羽片線形,長 7-12 公分,寬 1.5-2.5 公分。
  • 小羽片斜方形,基部歪斜,游離脈,邊緣具芒刺狀鋸齒,葉脈末端無泌水孔。
  • 孢膜圓形,盾狀著生於脈上。本種葉片通常較小,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近草質。
  • 小羽片較小,邊緣芒較少。主要特徵為:葉為典型的二回羽狀複葉,最基部一對羽片朝下反折。
  • 葉柄及葉軸密布褐色鱗片。
  • 小羽片基部上一側具耳狀突尖,頂端具尖刺。
  • 孢子囊群圓形,每小羽片 3-6 枚,主脈兩側各 1 行或僅上側有 1 行,靠近主脈,生於小脈末端;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近全緣。
  • 基部直徑2.5-4毫米,暗棕色,腹面有縱溝,密被灰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形和卵狀披針形,長達14毫米,寬達7毫米,先端尾狀或漸尖,邊緣具密集細齒。
  • 葉片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20-60釐米,近基部寬6-17釐米,先端漸尖,能育,基部不變狹,下部不育,二回羽狀。
  • 羽片14-29對,互生,略上彎,具短柄,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基部逐漸變狹,基部不對稱,下部羽片3.7-11釐米,寬1.0-1.5釐米,一回羽狀;小羽片13-23對,互生,具短柄,矩圓形,長0.8-1.2釐米,寬3-4.5毫米,先端急尖,具銳尖頭,基部楔形,上側平整或微呈波狀,具尖的耳狀凸,邊緣僅具少數(2-3根)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全緣或具缺刻;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4-6對,二歧分叉,較明顯。
  • 葉近草質,上面近光滑,下面密生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灰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狀披針形和狹披針形,長達8毫米,寬達3毫米,先端尾狀,邊緣具密集小齒;羽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線形灰棕色鱗片。[2]

 

生長分佈

  • 生林下,海拔1000-2400米。
  • 臺灣[3]



純野生的「耳蕨草」,我在竹林外找到的,價值非常高


參考資料

  1. 尖葉耳蕨(Polystichum parvipinnulum). 互動百科. 2011-08-04 [2020-01-30] (中文). 
  2. HD_wiki. 尖葉耳蕨(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 互動百科. 2016-11-09 [2020-01-30] (中文). 
  3. RECKON. 刺葉耳蕨(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2011-12-30 [2020-01-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