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附子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4月10日 (五) 00:14的版本 (removed Category:藥用植物 using HotCat

附子毛茛科烏頭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炮附子等」。[1]

目录

附子的種植和炮製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淨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

①鹽附子 選取較大的泥附子洗淨泥土,浸入鹽滷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並體質變硬為止。

②黑順片 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淨後浸入鹽滷水液中數日,並與鹽滷水同煮沸,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滷水液中,並加入黃糖及菜油製成的調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乾,再曬乾。

③白附片 選取較小的泥附子,洗淨後浸入鹽滷水液中數日,並與鹽滷水同煮至透心為度,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嘗無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乾,以硫黃熏後,曬乾。[2]

性味

辛甘,熱,有毒。

炮製

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淨,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後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 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反复悶潤數次,潤透後切片,曬乾。(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鹽附子洗淨,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竦感為度,取出,用薑湯浸1~3天,然後蒸熟,再焙至七成乾,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3]

 
附子-中药材性状原图链接

性狀

① 鹽附子,呈圓錐形,長約5~8厘米,直徑約3~4厘米。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滿,周圍生有瘤狀隆起的分支,習稱釘角,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齊的筋脈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滿鹽霜。無臭,味鹹而麻辣。以個大、堅實、表面起鹽霜者為佳。

②黑順片,又名:黑附子(《簡要濟眾方》)。呈不規則形的縱切片,上寬下窄,周邊略翹起,長2.5~4厘米,寬1.5~2.5厘米,厚約5毫米。外皮黑褐色,內部暗黃色半透明狀,油潤而有光澤,並可見有縱走的筋脈。質硬而脆,破碎面角質狀。無臭,味淡。以片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狀與黑順片相同,唯全體均為黃白色半透明狀,片較薄,厚約3毫米。氣味同黑順片。以片勻、黃白色、油潤、半透明狀者為佳。 以上均主產於中國大陸的四川陝西等地。[4]

毒性

本品因炮製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狀

口腔灼熱,發麻(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流涎,噁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則(弱而緩),皮膚冷而粘,面色發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

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服活性炭(混於水中服下);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對症治療;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注意保溫;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5]

附子的效果

功效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經脈

入心經、脾經、腎經。

主治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乾姜、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痺痛。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6]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7][8][9][10]

与附子有关的事件

  •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宣帝的皇后许平君再度怀孕待产,显命女医淳于衍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分娩后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黃帝內經 電子書 [2]

参考文献

  1. 附子中医世家
  2. 附子的來源,中醫百科
  3. 附子的炮製,中醫百科
  4. 附子的性狀,中醫百科
  5. 附子的中毒及解救方法,中醫百科
  6. 附子的主治,中醫百科
  7. 《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8.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9. 《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10.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外部連結

  • 附子 Fuzi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生附子 Sheng Fu Zi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英文)
  • 白附片 Bai Fu Pian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