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仲振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26日 (二) 21:13 由 Wenbe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添加{{cleanup}}、{{dead end}}和{{uncategorized}}标记到条目)
前往: 導覽搜尋

仲振奎(1749~1811),字春龍,號雲澗,別號紅豆村樵、花史氏。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泰州人。《紅樓夢傳奇》的作者。少年時即已才華出眾,詩法杜甫,文宗蘇軾,但科場失意,只是一名監生。除在揚州、海門等地做過幕僚外,一生潦倒。中年以後喪女亡妻,心境十分淒涼。好漫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十多個省,最後卒於廣東。   仲振奎一生寫了15部傳奇,除《紅樓夢傳奇》外,其餘14種均未刊行,僅存自序。《紅樓夢傳奇》50折,是第一部取材於《紅樓夢》的戲曲劇本,著書始於嘉慶二年(1797年)冬,次年完成,書成後曾經上演。它將《紅樓夢》刪繁就簡,突出寶黛愛情主線,濃淡得宜,感人淚下,嘉慶四年由友人刊於京師。同治年間(1862~1874年)有友於堂刊本,光緒三年(1877年)有上海印書屋排印本。80年間頻頻出版,可見影響之大。阿英所編《紅樓夢戲曲集》收其前32折.

紅樓戲曲第一人 ――《紅樓夢》戲曲首編者如皋仲振奎 (2013-11-20 09:17:39)轉載▼ 標籤: 文化 紅樓戲曲第一人 ――《紅樓夢》戲曲首編者如皋仲振奎   清代乾嘉時期的仲振奎,公認為改編《紅樓夢》小說為戲曲的第一人。由於仲振奎在《紅樓夢傳奇》中自署「吳州紅豆村樵填詞」,故自清代學者都將其視作江蘇蘇州人,直至趙景深、張增元《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考證出其為泰州人,後《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明清文人傳奇研究》沿襲此說,但對仲振奎究竟家居泰州何地均無說明。   世紀之初,泰州師專的學者根據光緒《吳陵仲氏支譜》考證:仲振奎祖上於明洪武二十二年由蘇州閶門遷至如皋西場,這和如皋許多姓氏完全相同。其後,如獲至寶的海安文人開始撰文推介「清代海安仲振奎」,卻忘卻了明清兩朝根本沒有海安縣。更有甚者,海安政協所編《風韻海安》一書,乾脆將仲振奎之父仲鶴慶主講如皋雉水書院的經歷隱去。這與泰州人總將呂岱、胡瑗作為地方名人大肆宣傳,但從來不願說是泰州如皋縣人一樣。仲振奎有生之年,海安地域分屬泰縣、如皋、東台,海安鎮南部、城東鎮南部、西場鎮、李堡鎮南部均隸屬如皋,仲鶴慶、仲振奎父子為「清代如皋人」方為正解,何況仲鶴慶曾在如皋與江片石、冒芥原等人結香山吟社,晚年還回到故鄉如皋主持雉水書院。    根據《道光泰州志》及《續泰州志》、《海陵文征》、《泰縣著述考》等記載:仲振奎出生書香門第,曾祖父仲邦文,《道光泰州志》記其「能文」。祖父仲素,人稱芍坡先生,為邑名諸生,才甲一世,制藝而外,詩歌詞律無所不通,著有《茗叟詩草》。父親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據《道光泰州志》載:乾隆十七年(1752),因皇太后六十大壽,朝廷特開恩科,仲鶴慶高中江南鄉試解元。    仲鶴慶膝下三子,振奎、振履、振猷,《道光泰州志》雲「皆能敷華藻,紹其家聲」。仲振履(1759-1822),字臨候,號雲江,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歷任廣東數縣縣令。官恩平,修金塘橋;官興寧,疏浚河道;官東莞,築虎門炮台;官南河,改造農田。後提升為南澳同知,以病告歸。仲振履曾在兄長仲振奎晚年喪妻、喪女、潦倒不堪時將之延納府中,照顧起居。仲振奎《綠雲紅雨山房詩鈔》刊行,即得仲振履之助。仲振猷為泰州貢生,一說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生平事跡不詳。    仲振奎(1749-1811),字春龍,號雲澗,別號紅豆村樵、花史氏,生於乾隆十四年,卒年不詳。《道光泰州志》說他:「工詩,法少陵,為文精深浩瀚,出入三蘇,平生著作無體不有,而稿多散佚。」儘管仲振奎才華出眾,然而命運卻舛。科舉失利,監生終老;加之老父無端獲罪,心境悲愴;中年後家境蕭條,生活維艱。更有甚有甚者,中年亡女,老歲喪妻,膝下無兒,晚景淒涼。他在悼亡其妻的詩中說:「嫁衣盡典供甘旨」、「無復鵝膏同淚日」。詩下自註:「乙巳予貧甚,鄰饋鵝膏以燃燈,隨燃隨滅,兩人淚涔涔下矣。」可見其清貧悽苦。    為了生活, 仲振奎一生奔波。乾隆三十三年( 1768) 旅居四川, 作《雲棧賦》《蜀江賦》。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旅楚,撰有《楚南日記》。乾隆五十三年( 1788) , 遊河朔, 經南京還。五十七年( 1792) 寓跡北京,根據《紅樓夢》小說譜寫成崑曲折子戲《葬花》。後又前往任城, 客居淮海之濱。嘉慶元年, 寓居揚州司馬李春舟幕府,一生中的多部戲曲正是在揚州創作的, 包括其最為著名的《紅樓夢傳奇》。妻喪女亡之後, 嘉慶十四年( 1809) 經贛入粵, 追附弟弟振履, 寓居興寧官署。嘉慶十六年( 1811) , 在興寧曾遇武進湯貽汾,結為知已。仲振奎著《綠雲紅雨山房文鈔外集》,收有所著十四種傳奇《自序》, 據此可知這十四種傳奇為: 《火齊環傳奇》《紅褥溫酒傳奇》《看花緣傳奇》《雪香樓傳奇》《 字闌傳奇》《霏香夢傳奇》《香囊恨傳奇》《畫三青傳奇》《風月斷腸吟傳奇》《憐春閣傳奇》《後桃花扇傳奇》《懊情儂傳奇》《牟尼恨傳奇》《水底鴛鴦傳奇》。此外,其妻趙箋霞( 字書雲)《辟塵軒詩鈔》提及《紅梨夢傳奇》,上述15 種傳奇除《憐春閣傳奇》存有稿本外, 其餘均已亡佚, 加之刊印於嘉慶四年( 1799) 的《紅樓夢傳奇》, 仲氏劇目可考者為十六部。湯貽汾在《雲澗詩鈔序》中稱: 「雲澗所著樂府, 概以紅豆村樵署名, 至今未梓者尚十五種, 吳越紙貴, 時無不知有紅豆村樵者。」該序作於嘉慶十六年(1811) , 湯序所說「 至今未梓者尚十五種」非常可信。陳韜《湯貞愍公(貽汾)年譜》: 「十六年辛未三十四歲, 是歲權興寧都司,邑宰仲柘庵(振履) 並其兄雲澗皆風雅。雲澗工填詞, 著傳奇至十六種之多」。    仲振奎劇作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為「譜曲得風氣之先」的《紅樓夢傳奇》。乾隆五十六年(1791),《紅樓夢》程甲本刊行問世,京華文人爭相傳閱,驚為絕作。第二年,仲振奎流寓北京, 得閱《紅樓夢》,選取精華,改寫成戲曲傳奇《葬花》一折,這早於孔昭虔創作於嘉慶元年的《葬花》劇四年, 可見仲氏實乃「紅樓戲曲」改編第一人。在這部傳奇序言的開頭, 他說: 「壬子秋末, 臥疾都門, 得《紅樓夢》於枕上讀之, 哀寶玉之痴心, 傷黛玉、晴雯之薄命, 惡寶釵、襲人之陰險, 而喜其書之纏綿悱惻,有手揮目送之妙也。同社列君請為歌詞, 乃成《葬花》一折」。 嘉慶三年( 1798)初,仲振奎大病初癒,「孤悶無聊, 遂以歌曲自娛。」凡四十日,一氣呵成而成大型戲曲《紅樓夢傳奇》五十六折,足見作者才思之敏捷。「成之日, 挑燈漉灑, 呼短童吹玉笛調之, 幽怨鳴咽, 座客有潸然沾襟者」。(見《紅樓夢傳奇·自序》),由此,仲振奎成為將《紅樓夢》全本改編為戲曲並成功搬上舞台的第一人。    仲氏《紅樓夢傳奇》並非僅依據《紅樓夢》一書而作, 而是合《後紅樓夢》而成。「丙辰客揚州司馬李春舟先生幕中, 更得《後紅樓夢》而讀之, 大可為黛玉、晴雯吐氣, 因有合兩書度曲之意」。《紅樓夢傳奇·凡例》中稱:「《前紅樓夢》讀竟, 令人悒怏於心, 十日不快。僅以前書度曲則歌筵將闌, 四座無色, 非酒以合歡之義, 故合後書為之, 庶幾拍案叫快, 引觴必滿也」。由此見出, 仲氏不滿《紅樓夢》的結局, 欲為「黛玉、晴雯吐氣」 , 選擇了具有團圓結局的《後紅樓夢》。當然,以寶黛終成眷屬結局,就其思想的深刻性而言, 遠不逮小說《紅樓夢》。故許鴻磐在《三釵夢北曲·小序》中評道: 「《紅樓夢》小說膾炙人口, 續之者似畫蛇添足, 其筆墨亦遠不逮也。近有傖父, 合兩書為傳奇曲文, 庸劣無足觀者」。後來,戲曲家阿英《紅樓夢戲曲集》收仲氏《紅樓夢傳奇》上卷三十二出,將《後紅樓夢》的改編本二十四出盡行刪去。斯集亦收錄許鴻磐《三釵夢北曲》。    平習而論,許鴻磐此說不盡公允!仲氏《紅樓夢傳奇》篳路藍縷之功後人自當銘記。其一,情節結構較為合理。清代紅樓戲的結構大致分為兩種:或以人物為主,如許鴻磬《三釵夢北曲》,各出相對獨立, 缺乏貫串全劇的主線, 顯得散亂。或以故事情節為中心,如仲氏《紅樓夢傳奇》,以寶黛愛情為中心,插入其他情節而構成一個完整故事,後者明顯勝過一籌。其二,刪繁就簡頗有見地。將一部流行的長篇小說改為戲曲, 難度可想而知。 「其書前夢將殘, 續以後夢, 卷牘浩繁, 頭緒紛瑣」。作為案頭之本尚可, 若奏之場上, 則不切實際, 必須精減頭緒。如「賞花」、「聯吟」等場面大、登場人多的情節則不得不概行刪去。與主線關係不大的人物, 如寶琴、岫煙、香菱、平兒、鴛鴦等, 被刪除亦情理之中。小說中為了渲染感情而出現的噱頭,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仲振奎考慮到「 添此一人必添出數人、添曲數折, 未免太繁, 故去之」。這樣的修改與整合是藝術創作的需要, 也是《紅樓夢傳奇》能夠奏之場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三,人物刻畫卓有見地。在人物的處理方面, 把賈母作為鞭撻的主要對象,因為賈母是造成寶黛愛情悲劇的罪魁禍首。仲振奎並以淨角扮賈母, 不敷粉墨,突出兇惡形象,可見其藝術構思之大膽。以副淨扮鳳姐, 丑扮襲人, 意在醜化襲人、鳳姐,雖與腳色不甚相稱, 亦可見仲氏獨特用意。其四,服飾道具可資借鑑。劇本中關於人物服裝扮相等做了簡單的說明,為以後的創作演出提供了參考。仲振奎《紅樓夢傳奇·葬花》中關於黛玉服飾、道具的說明「旦珠笠、雲肩、荷花鋤、鋤上懸紗囊、手持帚上」,後人沿襲,成為定例。嚴敦易在《仲雲澗的紅樓夢與憐春閣》一文中評論道, 「仲氏的詞彩, 委實不高明, 極少佳詞俊曲。」(《元明清戲曲論集》)儘管如此,卻並未影響仲氏《紅樓夢傳奇》在戲曲舞台的流行, 這與仲氏成功的再創作密不可分。    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評論道: 「乾隆間小說《紅樓夢》出而盛傳於世也, 譜之於戲曲者數家, 傳於今者三種。即仲雲澗之《紅樓夢傳奇》、荊石山民之《紅樓夢散套》、陳鍾麟之《紅樓夢傳奇》是也。而三種中, 仲雲澗之作, 最膾炙人口, 後日歌場中流行者即此本也。」    近年,有文史愛好者考證《紅樓夢》出自如皋冒襄,筆者淺陋,未敢置喙。然如皋人仲振奎確是將《紅樓夢》全本改編為戲曲並成功搬上舞台的第一人,這中間,不知有無因果相關。(劉聰泉)